首页 > 茂名库 > 文艺作品

电城记忆

2019-08-06 01:00:53 来源:茂名日报



  每每谈到这座明代小城,人们难掩遗憾,要是还有古城墙,该多好。两年前,我登上南京明城墙,抚摸着城墙砖上印着的文字,似熟悉,又陌生,心生惆怅,要是电城也有保留完好的古城墙,那该多好。
  在城北的庄山休闲公园,经常听到老一辈人说,旧时山脚下有小桥,有流水,还有荷花,景色宜人。那时,我就看着山下的荒地,努力想像当年“泉水汇流成河,曲折回绕,花艇上落”的盛景。
  近两年来,也总听到有人议论,将在小城四个出口,重建古城门。脑海,又闪出南京的九大城门,虽然那同样是“赝品”,但何尝不是这个六朝古都一个时代的缩影呢?要是小城也有这样的古城门,我会不会就是六百年前,某个进出城门的骑者?
  五年前,我被一阵锣鼓声吵得没了心情,临窗细看,原来是楼下一家陶瓷店铺开张,舞狮助兴。无意中看到商家招牌上写有“原电城电珠二厂”字样,顿时明白,窗外,就是当时小城鼎鼎有名的电城电珠二厂!如今,厂房的模样还在,如果保存下来,将是电城记忆!
  钟鼓楼、电阳试院、严家祠、古城墙、古城门、安定寺、庄山美景、护城河、五金厂、电珠厂、电白盐场、国营巷、十字街、东北环……这些承载电城记忆的符号,有的早已不在,有的也已“垂垂老矣”。不在的,时常勾起怀念,仍然存在的,时常引人忧思。
  小城有点古老,六百多岁了,能不古老吗?修缮一新的钟鼓楼见证不了它的历史。很多历史陈迹,就如曾经城东的定安寺,如今只留在纸上,只留给为数不多的懂小城历史的人知晓。《电白县志》(1999-2000)称,安定寺于电城东二华里望海楼之侧,建于明朝,光绪十八年住持僧空真重修,邵祥龄敬书,今寺已崩毁,仅存门额三个石刻大字“安定寺”。就是这门额,如今又有多少人知道,知道收藏何处,更别提电城“军务兼理粮饷倪”碑刻及“道光王辰”碑刻了。尤其心痛的,是原庄山寺前竖立的“海飞云出”四个大字碑刻,只是几十前才为人所毁,没有妥善保管。历史不为人所改变,改变的是人们对它的记忆。远去的岁月,我们无法再触摸,但透过一个个历史陈迹,我们又能感受到岁月的斑驳,感受一座小城的沧桑,同时能够感受到一座小城青春的律动。
  冯骥才在《城市为什么需要记忆》中认为,“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城市最大的物质性的遗产是一座座建筑物,还有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街、老字号、名人故居等等。地名也是一种遗产。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横向地展示着它宽广而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与身份。”历经六百多年沧桑的小城电城,它的样貌一直在改变着,它的史脉一直在延续着,旧日足迹,曾经人事,留给我们可以看见的记忆已经不多,一些承载着小城记忆的地名,也已慢慢不为人了解。过去,我们已经错失很多留住记忆的机会,如果不把一些将要消逝的事物保留下来,让它成为电城记忆,我们就愧对后人。
  曾经小有名气的电城电珠二厂,随着停产多年早已经淡出人们视野,原址四周已被高楼包围,厂房也已改为它用。90后已经难以想像,这里曾是电城工业的代表作之一。同样是以小小电珠唱响电城经济大戏的电城电珠厂,如今仍在生产经营,只是辉煌已经属于过去。要知道,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电珠可是电城工业的旗帜,是电城不可磨灭的记忆,也是电城史脉不可或缺的记忆。让电珠成为电城工业的记忆,我们不能没有作为!
  1956年1月成立的地方国营电白盐场,是广东省最大的一家海盐生产企业,1961年易名为广东省电白盐场,之后电白盐场就一直成为电城的代表性存在。盐与电城记忆密不可分。张慧谋老师在《神电卫城,六百余年沧桑话古今》中提到,“清末至民国后期,城南傍海一带,已是广东最大的盐产区,输入内地江西、湖南等地的食盐,几乎是来自电白沿海产的生盐。大笔的盐税也提高了电白县城的经济地位,而电城,作为县治所在地,自然是电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今电白盐场已经不是真正意义的盐场,不少盐田已经转产搞养殖,有效盐田面积一减再减,盐坨、盐仓已经成为海边孤独的老人,守着岁月,在建设夹缝中守着电城记忆。风烛残年的盐坨、盐仓或许再也年轻不起来,但是作为电城记忆,却很年轻,甚至年轻得不为人知。一座小城的历史,又何尝不是由年轻变老的过程,只有抓住年轻,才能留住记忆。
  四大城门外的洗脚塘已经不复存在,只是作为一个真实的地名虚拟地存在着。四个洗脚塘,却真实地承载着电城城与乡村的区别,是一段历史的记忆。东门头、南门头、西门头、北门头,四大门头向我们昭示,这里曾有着四大城门,那时小城有城墙,有护城河,应该还有哒哒的马蹄声……十字街还在,东西南北街还在,几大屋巷还在,它们展示着小城宽广而深厚的阅历,已经成为电城记忆的一部分。每一个地名,都值得好好珍惜,就如今天的建设路、建材路、中学巷,甚至清源湾、电城大道,这些地名与时俱进,充满时代气息,延续着小城的历史血脉。
  两年前,我在武汉参观学习,在武汉中学,看到了建在原来校舍上的校史室。这才是真正的校史室,承载着原汁原味的记忆。电城记忆,需要延续!


作者:  邵留生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