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茂名库 > 文艺作品

白马古村

2018-06-01 12:06:23 来源:茂名日报



  张老师默默地注视褪去原色的柱子,靠近圆柱,用手轻轻抚摸,仿佛是抚摸着圆柱身上给岁月磨过的伤痕。他低声对身边的人说着话,怕扰了古屋原有的宁静。
  ——题记
  白马村,在电白区麻岗镇东。白马路口进去,里面是有很多自然村的,例如仙桃园、长山仔等村,白马村在尾端,至于为何叫白马路口,可能是与当年的白马堡有关吧。
  白马小学黄校长通过微信,给我发了一些关于白马的文字资料,读完后,我才知道,原来白马除出了邵贞昌、邵以梅这些革命烈士外,还有着400多年的厚重历史。
  黄校长说,这里真的值得你们来,不但有你邵家的宗亲,还有很多古老的故事。
  有次跟张慧谋老师在电城小聚,我将这件事跟张老师提起,引起张老师的兴趣,他说找一个时间过去走走。
  初夏的一天上午,张老师计划是去博贺采访老渔民的,我提出来,经过白马时,进去走走再去博贺。
  一行人分坐三辆车在白马路口拐进去,狭窄的水泥路,仅仅能过两台车,两旁是连绵不断的荔枝林和龙眼林,葱翠的枝叶挂着沉甸甸的微红色荔枝。
  水泥路在荔枝林中向前延伸,青天白云,刚到初夏,太阳就让人感到热气腾腾。
  到了白马小学,黄校长和村里的一些邵氏宗亲在学校接待了我们,稍作休息,由黄校长和邵广燕、邵水益带路,进入了这普通又神秘的古村。
  从学校门口往右转,不远的一户人家门口,我们见到了乾隆年间喂马用的石槽,一个椭圆形,一个圆形,外表给一些泥巴和青苔掩盖,但仔细观看,依然看到它们的原色。青石头做的石槽,不是水益哥介绍,这石槽放路边,也当它们是普通的石头制品,有谁会去想到它们身上,居然经历200多年的沧桑呢。
  广燕跟我讲述,全村以前有十六座祠堂,有几个门楼,其中“凤鸡”门楼和“锅耳”门楼最出名,这两个门楼都塌了,还剩下一些基石和门槛石,村人建新房,大门口的方位,也要参照这两个门楼遗址的方向来定位。
  村里的一些房子,依然保持着原来的面貌,青砖瓦房,但很多房子已经成了断墙残垣了,广燕指着一堵瓦顶门拱说,这是其中的一个门楼。看着那灰青砖墙的门楼,在蓝天下,仿佛看到它当年的威严庄肃,它可是看尽了村里万千兴盛和衰败。
  乐山公祖祠,乐山公据碑文介绍,十七世祖,生于乾隆二十年。水益介绍,邵贞昌和邵以梅烈士在这里为村民们传播革命思想。广燕带我去看了邵以梅住的地方,没有屋顶了,只有一堵墙。
  到了一间旧房,门口杂草丛生,墙面已经脱落了,裸露出来斑驳陆离的墙面原色。
  跨过青石门槛,是一个前堂,可以看到里面的房子,无论是墙或屋顶,破旧甚至塌落的,前堂出去,方形小天井,青灰的砖铺底,穿过天井,就是正堂了,褪了色的圆木柱,屋檐、柱梁的花雕,工艺精湛,古色古香。阳光穿过残破的瓦顶空隙,变成几束光柱,将整个正堂的灰尘掀起。
  张老师默默地注视褪去原色的柱子,靠近圆柱,用手轻轻抚摸,仿佛是抚摸着圆柱身上给岁月磨过的伤痕。他低声对身边的人说着话,怕扰了古屋原有的宁静。
  张老师对我说,通知周旺兄弟,博贺去不了,下次约他们。我知道张老师是给这里古村、古瓦、古墙、古韵吸引住了。
  这房子是大财主邵纯儒买过来当花厅的,有着400年的历史了。从前堂左边有一个侧门,走出去是一处小块空地,有一棵龙眼树,过去就是村里人家的祖堂。广燕指着旁边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说:这棵黄皮树有200年了。
  广燕指着旁边祖堂门口的几块蔓藤几乎盖过的青基石说,这就是出名的凤鸡门楼。又指北面杂草丛生的旧村道说,这是马车路,以前路边很多房子,成了一条长巷,在巷头叫一声,可以听到回音。穿过一处处的残墙断壁,到一条村巷时,广燕为证实巷子说话有回音,还特意叫了几下。
  水益说,大财主纯儒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学堂不设近武馆,怕吵着读书人。他家里有两万九千担租(担租,以前的人称多少担租,就是多少亩田地),买田买地买到广西陆川、贵港,后来在广西买了半条街,用来做驿站,并雇了广西本地人打理。
  从广西回来,生了第八儿子贵亮,贵亮曾跟邵应邲一齐习武,应邲是那笈村十七世祖,是乾隆年间的武状元,当过御前侍卫。听说乾隆晚上喜欢写小说,那时应邲就守着,还有乾隆就寝时,也是他守护。
  走到村中另一处旧房,跨过前堂,前堂门口处有射击孔洞,漏斗形状的孔洞,在右边门墙,距地一米左右,距屋顶下来大约三十公分左右,有两个孔洞。还是一个青砖铺底的天井,左右两边各有两间小房,正堂对着天井,没有墙面隔开,只有在正堂前面砌了两截一米高左右的翼墙,正堂两旁是房间,宽敞明亮,阴凉。
  进去时,住这里的玉英嫂一家人刚吃完早餐,玉英嫂略胖,性格爽朗,对人热情。她说,她在这屋住了50多年,现在70多岁。解放后,她家公没地方住,就分配到这屋,原来是祠堂的,曾是武馆。
  邵宜东老人,今年96岁。老人家穿一件白色圆领短袖T恤,黑色的短裤,白色胶鞋,说话清晰响亮,听力非常好,问起白马的些事,记忆犹新。老人家慢慢地,零碎地给我们讲述一些白马的过去。
  白马的十世祖是来自电城海头村,一个人来到白马,垦拓荒地,历尽艰辛,最后开荒出万顷良田,奠基立业,建造祠堂,开枝散叶,将白马建成一处人间桃源仙境。
  张老师问白马有过老虎吗?老人家笑说,有啊,它不乱咬人,下午时老虎就在山上走动了,有次父亲引水灌溉农田,在水沟堤上睡着了,老虎下山路过跨过他的头部。
  说到邵以梅烈士遇害的事,老人家说,邵以梅的亲哥邵寿庚在旦场当区长,和余作耳(音译)、余汉谋、饶县长(音译)三人是结拜兄弟,邵寿庚带人抓了邵以梅并杀害,事后饶县长就说,你对亲兄弟都敢下毒手,我们和你割袍断义。
  张老师问老人家,以前山贼多吗?村里人习武是为了防贼守家吗?老人家答,以前习武是为了自卫。
  广燕指着学校操场远处田野中一处树丛对我说,那是文昌阁,以前是有房屋的,现在就剩下一片小丛林了。
  用摩托车搭我过去看文昌阁的是国燕,没有走近看,拍了几张照片。国燕说,我带你上水库看看去。
  摩托车爬上水泥坡路,两旁也是葱葱郁郁的荔枝林,荔枝熟了,就好像红色的小球挂树上。
  爬上半山腰,凉爽的清风吹来,在白花花的夏季中午,没有一丝热意。
  水库靠山脚,一道土堤坝在我面横跨至对面的山。水库叫葫芦坑水库,约1.5平方公里的集雨面积,水位虽然低,但碧波荡漾。
  国燕带我去看邵贞昌给村民传播红色革命道理的古榕树,有着几百年的榕树,枝叶如大伞盖,凉风习习,令人心旷神怡。
  跟国燕交谈中,感觉他不简单,一个对村里公益事业和教育都有着热心肠的青年。
  白马村两千多人,平均每家都有一个大学生。国燕自豪地说,我们村每个人对村里都有着贡献精神,每条村里的振兴,是同教育离不开的。我们崇尚和重视教育,只有文化教育才能使一条村富强、文明。
  “真心做事,真诚付出”,这是国燕说的。我相信,这也是白马人的心里话。
  张慧谋老师给学校留言簿题了“白马藏剑气,诗书传村风”,并挥毫泼墨,给黄校长等人留下笔墨,以作留念。
  那天中午,我喝了两碗白酒,不为什么,我是给白马人精神感动了,白马村,我会回来的。


作者:  ■邵志豪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