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茂名库 > 文艺作品

寻访鳌头古圩

2018-09-14 18:38:59 来源:茂名日报



  在粤西茂名,总有一种乡土风情令人向往。
  悠悠袂花江与鳌头古镇擦肩而过。鳌头东临电白,南西接湛江吴川市,是岭南历史文化古镇,广东省古村落,粤西鱼米之乡。这座掩藏在茂名市郊区的古镇,有“建筑之乡”“武术之乡”美誉。鳌头因圩镇地貌形似鳌鱼之首得名。北起鳌头文运,南至吴川市名利水闸前十里江河,是袂花江水面最迷人一段。正是这肥沃的土地,孕育古镇。境内有河林河、袂花江、梅江呈“川”字形贯穿,还有纵横交错的古驿道,构成了数百年的鳌头古圩。
  鳌头镇始建明代洪武年间,属高凉古郡地区。鳌头圩作为古镇核心地同时期诞生。《茂名县志》记载,元朝仁宗年间鳌头乡之名已见诸史籍。鳌头圩文武帝庙镶嵌着的古碑记载,“高凉郡南百二十里旧有鳌头市,辖十三乡镇”。明清时期设有市衙,曾管辖现在吴川市兰石、化州市长岐、电白区小良、茂南区袂花等十三个乡镇。鳌头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保留众多文物古迹。古建筑多为明清时期古建筑,独具岭南风格。
  茂名鳌头古圩的圩期为“一四七”,即每旬农历一、四、七日作为圩期。粤西农贸集市的圩期都是间歇性的,根据农时商机和买卖需要而设置。每逢圩期,车水马龙,人山人海,买进卖出,购销两旺。数百年来,鳌头圩的兴盛、扩充和发展有赖优越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鳌头人口众多,大都从福建莆田迁来。村庄人口密集,一村一姓的自然村多。据各村族谱记载,靠近鳌头圩较早形成的村庄,有何氏何屋岭村、吴氏北淦村、陈氏塘边村、黄氏官地村、林氏林道村、郑氏飞马村,最早村庄约七百年。鳌头古圩大部分遗址、足迹,目前仍保留在古镇之中,是一座活着的古圩,传承着的古圩。只不过来往圩市的民众服饰,由明清、民国的变为当代的了,不变的是一种粤西集市情结。
  跟随鳌头镇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吴超君,我们去邂逅数百年的粤西古圩,感受古圩的魅力。明代以来高州至梅菉,长岐、龙首至水东两条古驿道在鳌头圩附近交叉。在今鳌头圩南面,袂花江两岸形成林道渡头村和塘边埠头村,在埠头村沿江一带,形成繁荣集市。由于古集市地处低洼,经常受到洪水围困影响,圩市逐渐北移。清代康熙年间,吴氏北淦庄良三兄弟,在兵营岭开设牛市行当,南北两个集市合二为一,鳌头圩进入昌盛时期。鳌头圩街道南北走向,南低北高,北为圩头,南为圩尾。清代康熙年间鳌头圩逐渐建成现今形制。街区虽然不宽阔,面积只有1平方公里,但骑楼店铺依序林立,三条圩街有横巷贯穿,畅通无阻,连成一体。整座圩共有八个入口,每个入口设有闸门,主出入口有安仁理双闸门、西朝境双闸门、大塘基双闸门、南大门双闸门,早开晚关,俨如一座小城池。城外设有炮楼,城池四角骑楼设有枪眼。当年鳌头乡公所设于现古衙门处,有乡兵二十多名,轮流值夜。鳌头古圩鼎盛时期分为清代末期、民国中期、解放后至文革前三个阶段,现在虽然交通发达、互联网发展,但鳌头镇仍保留有圩期。“三街四当”是古圩辉煌历史。“三街”指鳌头圩的东、正、西三条街。西街当年是当铺和财主聚居的地方。东街和正街有十三行(销售谷米、三鸟、肉菜等专业市场),著名的有猪仔行和竹行,曾是方圆百里肉猪、竹器的集散地。此外东街口横巷有熟食、咸鱼、蔬菜、猪肉等店铺。正街有裁缝、百货、打金银、理发等店铺。“四当”指仁泰、兆隆、泰升、同和四大当铺。其中“泰升”当铺仍在,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粤西人赶集俗称“趁圩”。每逢圩日,方圆百里人们涌入鳌头圩,熙熙攘攘,人如潮涌。农副产品、生产和日常用具齐全,热闹繁华可见一斑。鳌头人把水东方向称“东水”,进入鳌头货源有熟鱼、咸鱼、萝卜、木薯等。商贩出货后,又买黄豆、花生、谷米挑回水东,正好鳌头圩期一四七对水东圩期二五八,一来一往两头赚。南面称为梅菉下路,进入鳌头货源有海螺壳和草帽、斗笠、锅盖、竹垫等。海螺壳通过燃烧成灰称为壳灰,再用水分解做成肥料,早晚两造水稻用壳灰下田达到除草增肥目的,需求量很大。相对当代化肥的滥用,当年这种肥料是最为环保、安全了。当年赶集的人将货物销售后,又在鳌头圩购买粮食、生猪等返回梅菉。西面称为西水,进入鳌头货源主要有岭草、树叶、柴片等。北面称为“上路”,鳌头圩上市谷米主要来源,陆路从羊角镇一带,用人力车、马车、牛车运来,水路从公馆镇用帆船运。民国期间洋货开始由水东、湛江大量进入鳌头,商品主要包括:火水(煤油)、红毛泥(水泥)、洋钉(铁钉)、洋制线、布料等。每逢圩日方圆三四十里村民,邻县吴川、化州、电白、高州乃至广西等地商客云集。上午九点成圩,下午三点散圩,最热闹时段是晌午,上市货物全部到齐,趁圩民众最多达万人。最热闹的摊档是菜市熟食铺了。三十多年前我曾跟着父亲来到鳌头圩摆卖春联,这是我见过最繁荣的圩镇了。那天冬雨沥沥,午饭时分我钻进昏暗暖香的菜市。冷雨滴答中,摊档蒸气氤氲,只见鳌头大叔捞一块淌汁的红烧肉,手起刀落,碎声清脆,摆上三四段水焯生蒜苗、两角豆饼,淋上扣肉汁,快速端现眼前油光光的木桌,米饭还是用筲箕炊蒸的。那时候最大的愿望,是人生常有一顿菜市扣肉饭。鳌头古圩,满足我人生一顿最温暖的记忆。其实这一幅典型的粤西集镇民生图,历数百年不衰,至今仍定期上演。
  鳌头古圩管理有条不紊。当年全圩使用商会统一通用的斗来度量,只要货物进入鳌头圩都要遵守规定。到文武帝庙指定的地点由庙祝过斗,按斗的总量收取合理揪斗费。如今,始建明代的文武帝庙也成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伫立四百年的古榕树下,我仿佛看到当年市民穿梭来往古圩,奔走生计,在货物的计量中或讨价,或嘀咕,嬉笑怒骂,尽展市井民生百态。如果有人私自交易,用大斗买入小斗卖出,将受到商会重罚。乡下人之间在圩发生矛盾或打架,当年由圩主负责办理。商家与商家发生矛盾,由商会办理,如果办得不合理可到鳌头衙门告状。当然现代有了镇政府,有了派出所和法庭。当年为方便交易,本圩商会还有代金券,面额根据需要大小不等,代金券与当时货币同等使用,但只限本圩通行。除着岁月流逝,古圩许多交易物品、交易方式、管理方式已经全部变革,如同潺潺的袂花江水,一去不复返了。岁月峥嵘,唯古址依旧。
  回眸鳌头古镇,我依依不舍。
  鳌头古圩,粤西最有滋味的集市。


作者:  ■廖君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