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省粤剧院,市文广新局、市文化传媒集团共同主办的我市大型新编历史上人物剧《潘茂名》剧本论证会日前在省粤剧院举行,省、市两级文化部门有关领导同志、省知名编导专家和茂名市粤剧团有关人员共20多人出席。
《潘茂名》剧本论证会上,省文化厅艺术处领导,省剧协主席、省粤剧院院长丁凡,省艺研所所长、国家一级导演梅晓,广州市文研院一级导演梁郁南,国家一级导演王佳纳,国家一级导演梁建忠,省粤剧院一级编剧何笃忠,省艺研所一级编剧张晋琼、《潘茂名》编剧李一峰等知名编导专家畅所欲言,深入分析,所提意见针对性强,高屋建瓴。市文广新局、市文化传媒集团有关领导同志及茂名市粤剧团有关人员认真听取意见。经论证,专家们给予该剧以充分的肯定,称赞该剧创作思想符合当代要求,作品有厚度,是较为感人和成熟的作品,同时指出了该剧本的不足和缺陷,为该剧的进一步修改打磨提高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据悉,为积极打造茂名悠久的文化历史,填补我市近年来未有新创剧目参加省艺术节的空白,建设茂名文化强市,茂名市粤剧团特邀我市戏曲特聘人才著名业余编剧家李一峰同志编写六集大型新编历史人物剧《潘茂名》,并将之搬上粤剧舞台,作为该团今年内重点打造并冲击将在今年11月左右举办的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三年一届)的剧目。
六集大型新编历史人物剧《潘茂名》记述了公元331年(东晋咸和六年)出家修道20年的岭南名道潘茂名学成回到高凉故里,炼丹制药,行医救民,普济众生,朝廷为彰表其扑灭瘟疫,挽救千万黎民之功,赐封州其姓,县其名,并要潘茂名出任知县,而潘茂名为治理鉴水水患,治病救人坚辞不任,最后牺牲在抗洪救灾第一线。该剧生动地塑造了救民水火的岭南名道潘茂名,为义自杀的朝廷钦差孙彪虎、爱民如子的高凉县令高县令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专家观点摘要:唐国华(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
茂名市通过政府举办粤剧订戏会,推动本地粤剧发展和引导广大民众热爱粤剧的氛围非常值得肯定。茂名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能够花大力气打造《潘茂名》精神难能可贵。李一峰老师写下《潘茂名》这个剧本很不容易,为成功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这种集中专家的智慧,研究会审,很有效果。对《潘茂名》修改意见是:神幻方面不能写,政府需要我们的剧本弘扬正能量,因此要宣传主旋律和爱国爱民的精神。剧本有一些地方在逻辑上还不够顺。在人物刻画上潘茂名这个人物形象还比较标签化,有大爱无亲情,比较单薄。要进一步提高剧本对白、唱词方面的文学性。剧本的定位要做到雅俗共赏。王佳纳(国家一级导演):
《潘茂名》这个剧本基础相当好,比较符合习总书记讲中国故事的精神,反映了正能量、接地气的故事,写得挺流畅,结构蛮严谨的。剧本中潘茂名的戏不够丰满,前面的戏比较平,但钦差孙彪虎出来就有点戏了,因此,作者要加强潘茂名的戏剧形象。丁凡(广东省剧协主席、广东粤剧院院长):
剧本的故事情节还是不错的,但神幻、迷信色彩浓厚,在人物塑造方面除了钦差外,对潘茂名的刻画还是缺少了点感染力,故事情节有的地方理得不够顺。梅晓(广东省艺研所所长、国家一级导演):
李一峰写的剧本《潘茂名》,结构很顺,唱词铺排、长短句铺排很好,文字结构很成熟。但从打造艺术精品来看,里面的问题有很多:比如潘茂名这个人物角色比较单一;比如剧本写瘟疫的地方很多,目前在舞台上战瘟疫的戏段太多了,在此再搬上舞台没有多大意义;我个人倾向于不要写历史潘茂名,应该把潘茂名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写,不能把他当做一个神来写,因此,下一步就要找到他独一无二的戏剧因素,让他的形象更加感人。孙旭亮(省文化厅艺术处调研员)
《潘茂名》立意非常好。把天人合一,崇尚和谐的问题提出来了。因它是命题作文,政府需要挖掘茂名城市的由来,需要打造地方特色,而且现在的史料记载很少,这个戏就很难写,因此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二是对立面选择得非常好。主要是天和天子这个对立面选得比较有新意。建议能否把茂名在中药等类似原生态的特产通过戏剧的方式带出来,推广宣传出去,这样既宣传了茂名,又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张晋琼(省艺研所一级编剧):
《潘茂名》是比较成功的剧本,虽然写的是古代的事情,但观念是现代的,与现代社会的治国理念,弘扬正能量较为契合;整体框架,人物思想已经有了很好基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在人物情感的细节的走向方面不够丰满,另外是在文辞方面避免一些现代的词汇。
梁建忠(国家一级导演):
潘茂名这个人物不好写,因为历史上留下的材料太少了,李一峰写的这个剧本是一个好的开端,虽然前面几场没有多少戏剧冲突,希望茂名市能够把《潘茂名》打造成一个好的大戏,不仅观众喜爱,领导也喜爱的作品。
《潘茂名》剧本论证会在省举行
我市知名编剧李一峰创作 茂名市粤剧团今年重点打造
作者:谭筱 李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