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茂名库 > 文艺作品

老家今昔

2017-07-25 09:11:43 来源:茂名日报

  国人寒暄时,问过对方的姓名后,很自然地就会问:“你老家是哪里的?”
  这里所问的老家,是指你的原籍,并非出生,成长地。有意思的是,我传统的老家概念和出生成长地都非常明确。我的原籍是今化州市江湖镇圩坡村,我的出生成长地是化州市合江圩。
  我对老家的认识大约在六岁时。那时,交通不便,从合江回老家只能以徒步为主。记得第一次回老家时,我是和母亲、大哥一起走路回去的。10公里路程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可以说是遥远的地方了。刚起程时,我还蹦蹦跑跑,边走边唱儿歌。可是还未走够两公里,就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了,只好边走边停,不时要母亲背着走。就这样,大约经过三个小时的艰辛跋涉,终于回到了未曾“谋面”的老家。
  尽管当时家家户户的生活都相当困难,但老家的亲人十分热情、客气。他们想尽办法让我们这些“城里人”(他们这样认为)吃饱、住好。母亲看到“老家”的人过于客气,加上自己的工作较忙,我们只在老家过了一个晚上便回合江了。这次老家之行,虽然千辛万苦,但是,家乡人的诚实、纯朴和善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和回老家次数的增加,我对老家的印象和认识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老家和全国各地一样,在“人民公社”的旗帜下,盛行吃“大锅饭”,全体社员在生产队长的指挥棒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开工人等人,做工人望人,收工踩伤人”是当时的真实写照。由于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共同贫穷”是当时的形象比喻。久而久之,陷入了恶性循环:衣着方面,不论男女老少常年穿的都是打补丁的衣服,一条裤四个补丁是平常事,甚至是补丁上再加补丁。大儿子“执”父亲的旧衣服穿,弟妹再“执”哥哥的衣服穿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男人们夏天都是只穿一条短裤,光着上身。女人往往也是只有两套不分春夏秋冬的衣服,遇到下雨天,只好在晚上将衣服洗干净,用火烘干,第二天又穿上。“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绝不是戏言。
  “民以食为天”。可是,父老乡亲们几乎每天都是“一稀两干”,稀的是可以数出米粒,照出人影的粥,干的是有限的番薯、芋头、玉米和咸菜。那时,人们一年到头能吃上干饭基本上只有三次机会:一是农历的重大节日,二是有关系很密切的亲戚来作客,三是生病。由于长期吃不饱,人们大都面色如土,无精打采,很多人讲话时都流口水,小孩子则往往流到烂嘴角,真是催人泪下。
  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自己的房子度过的。然而,父老乡亲们住的都是低矮、潮湿、狭窄、黑暗的泥砖房,有的人家住的还是祖上遗留下来的摇摇欲坠的房子,每逢刮风下雨都提心吊胆,如果遇到连日下雨,则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乡亲们形容房屋变成了“瓜棚”。
  至于出行方面。那时,鼓吹“车马归队,劳力归田”,甚至实行过发趁圩证、探亲证来限制人们的自由。但是,人总是要出行的。由于囊中羞涩,即使可以坐班车,但为了节省车费,“行”只能靠两条腿。
  弹指一挥间,三十多年过去了。如今,踏上老家的热土,使我耳目一新,精神振奋,感慨万千——
  那些被悠悠岁月压得变形的泥砖屋呢?
  那些被扭曲的生活扭曲的砂土路呢?
  那条苍蝇成群飞,垃圾到处堆,污水遍地流,令人唏嘘,充满叹息的小山村呢?
  这些都销声匿迹了!
  取而代之的是:那“七彩”补丁的衣服,已化作历史的记忆,昔日衣衫褴褛的父老乡亲,不论男女老少,一个个衣着光鲜、容光焕发,穿金戴银再也不是新鲜事了。
  “一稀两干”早已成为历史。如今,“一日三餐九碗饭”已是平常事。更可喜的是,人们不仅仅满足于饱,还学会了讲科学、讲合理搭配,吃出品味,追求生活的质量。
  昔日的泥砖屋已被栋栋设计新颖、独具特色的楼房取代,父老乡亲们充满自豪,意气风发地站在开满鲜花的阳台上,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充满自信!
  架在楼顶上的电视天线,凌空而过的高压线、电话线,仿佛在向人们展示农村改革的辉煌成果;自来水接通了,压在妇女肩上的“水挑”早已成了历史文物。
  拥有自行车、摩托车再也不是身份的标志,大货车、小汽车也开进了农家的小院子,乡亲们驾着自家的车奔驰在笔直宽阔的水泥路上,朝着富庶、文明的目标,加大油门高速前进。
  儿时的伙伴,有的在省城、有的在特区、有的在县城当了老板,还有的在城里购买了房子,或者拥有了自己的楼房,过上了过去连做梦也不敢想的舒心日子!
  这是你吗,我的老家?
  故乡啊,故乡!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你告别了岁月的坎坷,你超越了历史的风景线,你走进了新时代,你展现了一幅壮丽的时代画卷!

作者:毛勇强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