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茂名库 > 文艺作品

文化阐释与地方文化建设

2016-03-08 23:09:17 来源:茂名日报



  虽然出生于茂名,直到大学毕业,我对家乡都没有什么特殊感觉,更不了解家乡的文化,总觉得这地方太偏僻、太落后,外面的世界才是我精神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才有我所谓的文化理想。
  等到历次外出求学却始终都要回来,并在这片土地上安身立命,我才开始细细打量这一方水土的文化环境,我想知道:这片土地上生民们的生产生活、性格气质、精神信仰是怎么形成的?这一方水土能给我些什么?我能为她做些什么?一一算来,发现她蕴含的文化因子实在不少:潘茂名文化、冼夫人文化、年例文化、橘红文化、荔枝文化、石油文化、化州方言文化、跳花棚、飘色、田艾籺、簸箕炊……如此丰富而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形态,足以让我思考和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了:我的家乡到底有些什么文化?
  可是,另外一个问题跟着又来:这些文化与广阔的外围文化有些什么联系?如果这些文化缺乏文化含量,不能够进入比较文化的视野,不能够在与外围文化的普遍性联系中显示其特殊性并开拓文化前途,那么这些所谓文化就只能是一些封闭性的地方“死文化”。事实证明,我们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不是死文化,而是活文化,是很有文化含量的文化,完全可以放到更广阔的文化时空中去考察。
  由此,第三个问题就来了:如何阐释这些文化?千万不要小看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甚至是地方文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不能成功地阐释地方文化,就不能成功地彰显地方文化!为什么有的地方,其文化曾经那么辉煌,后来却湮灭无闻?就跟这些地方对文化阐释不够重视以及缺乏高水平的阐释者有关。用流行文化术语来说就是:缺乏文化自觉性。
  在我看来,历史纪录片《冼夫人》对茂名地方文化建设的意义,恰恰就在这里:它对茂名地方文化的历史辉煌和重要意义,做了一个成功的阐释。换言之,站在地方文化的角度看,这部历史纪录片的成功之处,对地方文化建设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它以高屋建瓴的视角和开阔辽远的文化眼光,对以冼夫人为代表的茂名地方文化做了高端大气的扫描,使茂名的地方文化融进了华夏文化大视野。这个扫描,同时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进行。从历时性的维度看,纪录片顺着中国历史线索夹叙夹议,述介了冼夫人的文治武功及相应时期的中国历史风云,让读者意识到,编写中国通史,冼夫人的事迹是必不能少的一页,如果少了这一页,中国大一统的历史就说不完整;从共时性看,纪录片把茂名地方文化置于华夏文化的大版图中加以观照,点面结合,评价了冼夫人文化的重要地位,让读者意识到,如果少了这一块,华夏文化的版图就不完整。
  这部历史纪录片,对地方文化阐释者的文化视野和理论水平,也是一个推动。文化阐释方式的进步,就是地方文化思维水平的进步。我们不能总是停留在就事论事讲“古仔”的层面。阐释者的文化视野开阔了,理论水平提高了,地方文化的阐释能力强了,才有可能带动地方文化软实力的进步,推动整个地方文化和社会发展跃上高档次。文化阐释就是文化创造。这也是我在前面铺垫了那么久,才引出这部历史纪录片的原因,我们需要从更宏观以及更符合历史和逻辑的层面来看待茂名地方文化和这部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雄辩地证明了偏处粤西的茂名地区不但有文化,而且有大文化,也证明了茂名历史文化与广阔的外围文化有着紧密的有机联系,更通过对冼夫人文化内涵和外延的有力阐释,让茂名文化走向了大中国。这对我们处理地方其他文化问题,例如古奥的化州方言与上古华夏语言体系、茂名地方特色美食与中华美食体系的关系,是大有借鉴作用的。只要我们把握好地方文化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法,就能把茂名文化阐释出高境界。
  让茂名文化走向中国,一直是我的文化梦想。我甚至在课堂上跟学生开过玩笑:你看,华夏文化的发展,从隋唐以前长安、洛阳一带的黄河流域,到隋唐以后长江流域的江南地区,再到近代以来的岭南地区(广州),文化的指针好像在转圈子,什么时候能转到茂名?这不能完全看作无稽之谈,依据《冼夫人》的阐述,茂名地区也的确曾经做过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重镇。也许可以想象那么一天,当外乡人说他不知道茂名时,我们不再是责怪自己的家乡偏僻,而是诧异于对方不懂中国历史和文化常识。
  (作者是哲学博士、文学副教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作者:  潘永辉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