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正月初七,高州市文学艺术界知名人士于高州市金钟书画院举行例会,回首旧岁,向往新年。是日,书画曲艺名家临场献技,十分热闹。
今年例会,有一让人难忘的镜头:广东省楹联学会会长邹继海向“广东省联坛十老”钟应球先生颁发荣誉证书。广东百县,参评者两百多人,群雄毕聚,高手林立,能过关斩将,最后胜出,实不容易。而在钟老,这又是顺理成章,非他莫属。
钟老家学渊源深厚,高、曾、祖三代是前清秀才,基因遗传,环境陶冶,让他诗词联书俱佳,德才兼备。他是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广东省楹联学会、诗词学会会员,高州市楹联协会、诗词协会顾问,高州联坛主评。长期来他在中国楹联这国粹园地里辛勤耕耘,收获颇丰。
钟老撰写的楹联对仗工整,品位高雅,向其求联者遍省内外,涉及仕农工商。略举几例,窥豹一斑。高州图书馆书库前刻有他撰联:“四库备全场圣道;三余学足是贤人。”他为高州市金山街道办文龙村戏台撰联:“文化起鸿图,风雅书香,一曲梨园歌国泰;龙腾兴骏业,地灵人杰,三才梓里慨乡贤。”他楹联南下湛江,坡头区龙头镇瑞鹤亭联:“瑞气聚才人俊杰,鹤山造福地繁华。”他楹联刻在佛山高州商会:“远景辉煌,商会运筹赢贸易;高州俊杰,佛山决胜励繁荣。”像这样主题鲜明,气势恢宏的佳联,还镌刻在川、湘、桂及本省珠三角、粤北等地。若无扎实联律功底和娴熟构联技巧,焉能如此挥洒自如,笔下生辉?学问真功夫,知识硬本领啊!
钟老为传承楹联这一瑰宝,长期努力,付出殊多,贡献极大。他在高州市教师进修学校任讲师时,便组织《笔山诗社》,课余辅导学员撰写楹联,培养了一批撰联能手。他曾担任高州红荔诗社和高州楹联学会主评。从2005年起,主持、主评高州联坛十年,共60期。每期审阅省内外的大量来稿,从众多难分伯仲的来稿中,精挑细拣,反复推敲,评出冠、亚、季、中、左、右、殿军七名,对每“军”胜出理由都给予准确评语,十年如一日,一丝不苟,从不懈惰。工作量之大、之难,可想而知。更有难者为资金不足,他为鼓励有心学联者,每期除评出“七军”外,还选择出大量的优胜对句给予奖励,如此奖金量大,常要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甚至自掏腰包。为了联坛,为了新人,他无怨无悔,累也快乐,亏也高兴。他曾这么说:“国粹楹联,如不抢救,有后继无人之忧。”所以他不溃余力推动高州的楹联活动,高州被评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这耄耋老人也功不可没。
钟老学识广博渊深,治学严谨,求精求准,力避谬误。他有数本厚重的诗词楹联专著,皆为纯粹精品。他所撰联,平仄联律严格,词性对仗工整,立意高远,用典自然,措辞精确,声韵铿锵。他发现“由于《笠翁对韵》流行时间长,翻印次数多,讹误在所难免”。便“参考了多种版本进行检校,力求接近原貌。对于尚有难懂的词语,则补充注释于后。”呕心沥血,溯源追本,但求有助学者。如此治学,如此诲人,堪称良师,不由人不诚心景仰、感佩。
有“楹联大师”、“联坛坛主”之称的钟老,被评为“广东省联坛十老”乃理所当然,实至名归,受之无愧!
高凉耄老 联坛宿将
——小记“广东省联坛十老”钟应球
作者:崔尧 观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