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茂名库 > 文艺作品

家乡的味道

2016-04-22 09:36:35 来源:茂名日报



  我亦曾追寻过回乡过年的缘由,现在终有感悟。大家千里迢迢挤车返乡,不就是为了找到回家的感觉,渴望品尝到家乡的味道吗?纵然奔波劳顿,始终乐此不疲,无怨无悔。就是因为,亲人团聚的温暖和家乡浓郁的味道,给离家远行的人们找到了家乡情怀的归属。它不仅抚平了心中思乡的郁闷,而使涌动的乡情得以圆满,还凝聚了奋斗的动力,燃起了人生征程上的自信和希望。
  ——题记
  今年没空回家过年,乡下弟媳托人给我带来了家乡的年货:一包新晒的萝卜干,一包艾籺,还有一扎新鲜的野菜,家乡人叫它灰灰菜。
  我如获至宝,见物思情,一下子就闻出了家乡的味道。
  我第一时间就要炒萝卜干。这是我最钟爱的家乡咸菜。无论就着喝粥,还是用来下饭,都是非常诱人的味道。这种味道,全是家的感觉。家乡人自家腌制的萝卜干,比市面上买的要香醇正味得多。市面上永远买不到这种可人的味道。
  从小,我就看着母亲腌制萝卜干。她在萝卜长得鲜嫩的时候就拔回来,连着叶子放在地里晒上一天。当萝卜晒到有些软时,再去掉萝卜叶,切开,下粗盐,放到竹篮中抛匀,再倒进瓦缸里腌上一夜。第二天出缸,铺上稻草,将萝卜片铺在上面晾晒。经过一天北风吹、太阳晒,傍晚收回,再放进腌缸中,在原来的盐水中加盐泡腌一夜。第二天,捞出来晒,直晒到有香味无辣味为止。用竹箩垫上新鲜的糯谷干稻草,将晒好的萝卜干踩实,上面再放一层稻草踩实,又在上面压上一块石头。过几天,萝卜干的香味就出来。这种萝卜干,咸淡相宜,清香四溢,用作生食、炒食,味道极佳,香、脆、略带甜爽的回味。每炒萝卜干,香飘四邻,很远都能闻到。
  小时候外出读书,要带菜带米到学校搭炊。长期食的菜就是萝卜干,装到菜盅里,食用一周,香味如初。母亲还教我,炒萝卜干时,切莫炒得太干,炒好后,加上一些米汤拌匀就能保湿,特别甜脆耐放。至今,我仍坚守着这种做法,致使我对炒萝卜干百食不厌,还痴情渴望,把它视为家的感觉。
  家乡对艾籺也是非常看重的。过年时,一般家家都做艾籺。到了正月三十,家家户户必做艾籺,叫“正穷籺”。“正穷”大概是正月尽了的意思。为什么一定要做艾籺,我想必然是有考究的。
  母亲在时,我们家年年都做“正穷籺”。就算我们都在城里生活,母亲到时必然做了送到城里来,还亲自剥了籺上的菠萝叶,把艾籺送到儿孙手上。我不知其中有什么讲究,只是含着亲情和家的味道,大口大口地吃下去。同时,认了家乡,认了乡情,而且还闻到了家乡泥土的芳香,也感受了温暖的拳拳母爱。
  小时候,割空了晚造的稻田里,在禾头与杂草之间,生长着毛茸茸的灰白色的田艾。母亲吩咐大姐带着我到田里摘田艾,摘回来的晒干舂成艾绒备用,随时都可以用来做艾籺。如果开春办田春耕,田艾就没有了。要采摘只能等到冬天,所以田艾也不是常有的。
  现在,田艾日渐少了。有人说,因为农田经常使用化学除草剂,田艾就少了。因为矜贵的东西都不耐折腾,野草杀不尽,却把田艾除掉了。难怪现在吃到的艾籺,田艾的含量越来越少了。
  家乡冬天的田野,在种有冬种作物的田地里,都长满灰灰菜,它味道苦中有甘,淖水挤干,配上油盐豆酱就是上等菜肴。小时候,农村缺粮。母亲在生产队劳作,每放工就到田间拔灰灰菜,回家做熟拌上盐水当菜,拌吃番薯稀粥,味道好极了。母亲看着我们兄弟姐妹狼吞虎咽的吃相,她就慢慢放下碗筷,看着我们吃饱,自己吃在最后。
  现时,酒家饭店也有灰灰菜,用高级酱料和香油拌出来的灰灰菜,却没有母亲拌出来的无油的灰灰菜那种诱人的味道。我每到酒家吃饭,必点这道时菜。可惜,再无法品到那种浓浓的家乡的味道了,只能撩起我对家乡沉甸甸的回忆,就像乘电梯回到高楼住宅里,也同样无法找到故乡老屋的感觉一样。
  过年了,我有了三样从家乡带来的美味,想必是会唤醒我迟钝了的味蕾的。我按照母亲教我的做法,熟门熟路地做了几道传统的家常菜,倒满了两杯家乡“土炮”,与妻一起碰杯,互作辞旧迎新的祝福,并将家乡的浊酒一饮而尽。这酒的醇香带着家乡的味道,与桌面上的菜肴一样,全是浓浓的乡愁。这酒没有国酒茅台的霸气,更没有洋酒那股子药味。它有一种煽情的乡土味,使我怡情,使我浑身暖烘烘,充满怀旧的激情和怀乡的伤感。忆起家乡火辣辣的岁月和火辣辣的年味来。
  我是农村长大的。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溪流,那里的路,全在我心里装着,走到哪里,带到哪里。因为深知我对家乡的眷恋,在我搬新家时,我的同村同学专门画了一幅家乡山水图送我。我把它装裱在大厅里,早晚相见。我常常站在画前,凝神细读,放飞自己,品味家乡的今时和昔日,缅怀逝去的岁月和亲人,以此作为怀乡情感的释放和对家乡苦恋的寄托。
  家乡的味道永远是甜的,甜得让人流连忘返。无论离乡多远,每年,我们都必定赶回家过年。只有在家乡,我们才能享受到家乡的味道。
  就算在困难时期,家乡的年都过得使人难忘。那时,虽然是集体经济,但生产队对过年也早有安排。有三件事是最有年味的。
  最为轰动的就是临近大年的干塘捉鱼。集体的一口大鱼塘,每年都要等过年才抽干起鱼。池塘将要抽干时,全村人都围来观看。人欢鱼跃,场面十分热闹。年轻人大显身手,把大大小小的鱼全捉起来,抬回生产队的大院,各家各户排队分鱼。大人小孩兴高采烈。每年,家乡的年味就首先从这“年年有鱼”开始。
  接着就是大年三十杀年猪分猪肉。每年,老早就选定二、三头猪,专门喂作年猪,除夕那天杀猪分肉,生产队又掀起一波高潮。记得有一年,一头300多斤重的大白猪,挣脱了绳子,在院子里东奔西撞。院子里全是装满氨水的大瓦缸,如果被猪拱翻,损失就大了,吓得大家都不敢吱声。
  我们几个年青人,“唰”的一声围过去,把猪按翻,让它四脚朝天,硬抬上杀猪台,避开了一场惊险。
  最有年味的就是写春联了。那时写春联也由生产队统一办理。由集体准备红纸和笔墨,由我与另一个同学执笔书写。大小分成三种规格。春联统一为“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和“幸福不忘毛主席;翻身全靠共产党”。工多手熟,我越写越漂亮。各家各户都来领对联,贴对联。有些家庭没有后生人在家,就由村里的年轻人帮贴春联。除夕,到傍晚围炉炮响,全村都贴上了春联,红红火火。此时,全村上下,幸福满满,一派祥和,洋溢着的全是浓浓的年味。辞去一年辛苦的人们,见面总是那样亲和喜庆,充满着人情味。“相见如宾客,拱手道新年”,让人们倍感乡情、亲情之富有。
  年廿八是最繁忙的。村巷中到处蒸汽腾腾,人声鼎沸。家家做籺,户户飘香。村里有个习惯,做籺时互相帮忙。因为做籺工多复杂,要一气呵成,不然粉团凉了,或者做出来的籺皮硬了,也蒸不出好味道,所以几家人都有约,组团做籺。谁家临时缺了哪些配料,各家也互通有无,一边做一边蒸。此时,家家厨房炉火正旺,冒着炊烟,扑面而来的全是炊籺的香味。年就这样来到了,村中巷陌,全被淹没在蒸汽带来的年味里。
  蒸出来的第一笼籺,必请大家先尝,品评一番,是咸是淡,重新调味。这时,小孩尤为高兴。他们都成了各家年籺的首食者,品味师。仅此一项,就成了人生永恒的记忆,也成了我牢牢记住的家乡的味道。
  或许因了这家乡的年味,外出的人,无论远近都要赶回过年。我也是每年都回家的,带着一家子回乡燃香家祭,贴春联,会亲友,享受围炉家宴的和谐与吉祥。家乡浓浓的亲情和美酒,洗去了一年来奔波操劳的征尘和疲惫,也让回乡的游子恢复了内心的宁静与安然。
  时光过得很快。但在我们心里,家乡永远天不老,地不荒。年年回家过年,决没有重复单调的感觉,因为我们热爱家乡,感恩家乡,记住了家乡的浓情和厚意。今天的家乡,正在传统与新潮的融汇中不断发展变化,就像钟摆一样合着时代发展的节拍在前进。家乡的日子依然那样循规蹈矩,多姿多彩;生活总是这样有苦有乐,有滋有味。
  我亦曾追寻过回乡过年的缘由,现在终有感悟。大家千里迢迢挤车返乡,不就是为了找到回家的感觉,渴望品尝到家乡的味道吗?纵然奔波劳顿,始终乐此不疲,无怨无悔。就是因为,亲人团聚的温暖和家乡浓郁的味道,给离家远行的人们找到了家乡情怀的归属。它不仅抚平了心中思乡的郁闷,而使涌动的乡情得以圆满,还凝聚了奋斗的动力,燃起了人生征程上的自信和希望。


作者:  ■许冠华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