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茂名库 > 文艺作品

老艺人黄志林的木偶情怀

2016-09-20 12:32:49 来源:茂名日报


  化州合江镇的木偶戏源远流长,尤其是单人木偶戏,所演剧目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这得益于木偶戏艺人的代代传承。
  木偶戏老艺人黄志林就是当中的一位,他为传承木偶这门古老的表演艺术活到老,唱到老,乐此不疲。
情迷木偶戏

  出身贫苦的合江镇村民黄志林,二十世纪50年代初当过村中“农代表”。大凡村中有文化的人都是他的老师,凭着记性好,勤学好问的态度,仅进过三年书房门的他,《常用杂字》、《农事通书》、《科技指南》、《地方戏剧本》等书籍不但能读懂,连剧本中的人物都能模仿去唱。凡是有单人木偶戏演出的村庄,逢场必看,村中人叫他“戏迷”。木偶戏看多了,入戏深的黄志林便萌生了学习演单人木偶戏的念头,拜师朱庭新先生。
  在师父的言传身教下,二三个月下来,黄志林每出戏的旦末将丑等角色的唱腔、台步无不演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配乐切合得天衣无缝。师父见他完全具备独当一面的技能技巧,提前让他出师,并要送一堂木偶和几套剧本给他作留念。
  黄志林恭敬地接过剧本说,师父的悉心教诲徒儿难以忘怀,木偶我自己会雕造的,你留下自用吧。
  因为一堂木偶太值钱了,他婉谢了师父的一番好意。
越睇越中意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颇具预见性的黄志林,为担负上有父母、下面儿女多的“超支大户”的重担,光靠生产队分红解决不了口口待哺的生活,于是学会了水工砌墙、木工小整等全程独立操作的技术,雕造一堂木偶在他眼里只是“小菜一碟”。故而,他出师的第一堂木偶、道具等,除了用料要花钱外,其余都是他的巧手杰作,而且量足貌美。演出《八美图》时,他的木偶中足有8只女旦,这在其他单人木偶戏中极为少有的,免除了李代桃僵的麻烦,加上娴熟的演技,黄志林的木偶戏在群众中很有口碑。
  20世纪50年代末,作为合江镇木偶艺人与会代表,黄志林参加了化州县木偶协会大会,并领到会员证和演出证,现在还珍藏着。
不忘“好声音”

  时间如逝水,转眼就是十多年。天有不测之风云,“十年浩劫”也给木偶戏带来灾难——被扣上“四旧”的帽子,禁锢表演了。
  戏不准演,生活又要继续,黄志林为了生计,思来想去,他觉着现在人们追求肉食,将来必有爱吃骨头的时候,于是萌生了镶牙的念头。他从师周振理,除了师父的言传身教外,还涉猎了不少有关牙科的典籍充实自己,满师后在合江圩开业。他本着顾客至上,信誉第一的宗旨,合理收费,实惠群众。工作之余,常常“戏不离口”。
  知情者打趣他说,凡是“傀头勾”都无得演了,违者“坐牛栏”都有份啊。
  黄志林笑着说,到木偶戏重返舞台的时候,没有“好声音”,怎能饱观众的耳福呢。
汇演出彩

  乌云始终遮不住太阳,被禁锢了10年的木偶戏终于解禁了。
  解禁之后的木偶戏班有增无减,合江镇政府为传承群众喜闻乐见的木偶戏,要求镇文化站要把木偶艺术的民间团队组织好,选择适当的时间来一次大汇演,让群众大开眼界。
  通知下达后,1978年中秋期间,接到调演函的大班(双台戏、三至四人演的)陈汝锦等7个班,单台的由黄志林等4个班的艺人都依时到达合江市场--当年的影剧院,分批参演,由镇文化站组织人员进行评比。
  木偶戏“复苏”后演戏,观众闻风而至相争着看。如今又是汇演,看戏者之众便可想如知了。当时黄志林演的是《刘成救主》这出戏,台前的观众水泄不通,几乎把对手台前的观众全吸引过来了。大家边看戏边赞叹着,好动的小孩也似乎被一种魔力吸引住,一动也不动地聆听。
  演出结束后,该镇领导点赞:此乃一出不可多得的好戏。评委们认为,黄志林的戏之所以能在会演中取得好成绩,一是他刻苦练就了基本功;二是表演别具滑稽而不庸俗,真实而不呆板,博引而不搬套的独到演技。
排期满档

  如今已是80多岁的黄志林老先生,挺直的腰板子,结实硬朗,眼明耳聪,白发难觅,唱戏风采不亚于当年。
  白天,他骑着“老人车”往返20公里的那务圩牙科上班,为人们的“口福”助力,演戏嘛也马未停蹄。
  黄志林说,9月份播扬镇尚有几晚戏等着去演,10月份文楼镇亦有4晚待演,明年正月的年例戏位都“名花有主”,若无旧主退出,新主都无从入手,满座了。
  亲友对黄志林说,时下你儿孙满堂,且都在外发展,衣食住行无忧了,夜里奔忙于演戏的活儿就免了吧。
  黄志林风趣地说,活到老,唱到老嘛,你看我哪有倦意在?要不是你来探我,我早已‘解甲归田’(指从那务圩返家后,放下头盔,赤脚徒步责任田忙事去)了呢。

  


作者:谭筱 周华太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