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化州的人,应知道罗江,因为罗江是哺育这片土地的母亲河;了解化州的人,更了解罗江,因为罗江是象征这片土地的图腾符。
滚滚罗江,日夜奔流南去,催生着罗州大地的万物竞发。
滔滔罗江,一路从容低吟,诉说着罗州儿女的风情流韵。
——题记
知道化州的人,应知道罗江,因为罗江是哺育这片土地的母亲河;了解化州的人,更了解罗江,因为罗江是象征这片土地的图腾符。
化州地形狭长,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在化州这张状若坐狮的地图里,我们可清晰看到一条绿色标注线,从北蜿蜒向南而下,这就是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罗江。
从发源地广西北流丫髻顶北麓淙淙流出,经化州文楼、平定,在合江墟与陵江汇合,再经江湖、林尘至化州城,沿途吸纳清湖河、陵江、中垌河、官桥河、石湾河等主要河水,犹如一条巨龙,一路奔泻,百里腾跃,相拥鉴江,呼啸出海。
滚滚罗江,日夜奔流南去,催生着罗州大地的万物竞发。
滔滔罗江,一路从容低吟,诉说着罗州儿女的风情流韵。
一
罗江,据史志载,得名于南北朝时的南朝宋元嘉年间,因流域属罗州县境,因此而名。悠悠岁月,白驹过隙,地名三番五次的更动,行政区域的不断变易,1500多年前的罗州境内的这片土地如今已被化州这个响亮的名字所代替。化州,化州,昔日的化外之州,今日正蝶变为化境之州。沧海桑田,星移斗转,多少权倾一时的显贵已被雨打风吹去,多少兴亡立废之逸事尽入渔樵闲话中。唯有身边这条罗江依然姓罗,盘踞在这片土地上,流淌着不屈的传奇,叩听那远去的历史回音。
人类的发展史,说到底是江河的历史。人类离不开水源,择水而居,靠水而栖。一村、一镇、一城莫不如此。村子靠小溪而建,镇墟靠小河而聚,城市靠大江而兴。水流越大,聚人越多,人气越旺,居里发展得越大。人依水生,傍水存活,生活要水,生产需水,出行靠水。水是生命的源泉,水滋润万物生灵。
数不尽罗江边上的大小村寨,它们散落在山丘下,在田垌里,在树林中,一条山涧,一道小溪,一泓清泉,从那些村落盘桓而过。那就是罗江的千支万脉,从千沟万壑挤涌出来的涓涓细流,越过山丘,淌过田野,最后投进罗江博大的胸怀。如果要问村民水流到了哪里去?他们的回答或许只能是简单的“大江去”、“大海去”。村民当中,也许还有好些人可能不熟知罗江,不懂得鉴江,不了解南海。但他们懂得涓涓之水汇成江河、百川终究流归大海的道理;他们懂得流经自己身边居所的这条水道的生命意义:他们用她浇灌、耕种、饮食、洗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衍着子孙后代,生生不息。
在罗江上,从北向南,我们可以细数许多繁华的镇墟,白梅、文楼、平定、合江、官桥、林尘、丽岗等,她们无不是因水而兴,因江而起。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座充满现代化气息的集镇,曾几何时,她们一个个无不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津渡。她们随着航运的兴起而诞生、繁华。在漫长的过往岁月中,罗江曾是化州南北交通的主航道,在这一百多公里的黄金水道上,物资运输依靠这条航道,人们出行依赖这条航道。北方山区的木材、山货、土特产、农副产品等通过航运输送到南部的县城和海边的吴川、雷州半岛等地,甚至远销到珠三角和东南亚地区,然后又从南方的县城、海边运送回食盐、海鲜、布匹等山区人民的生活必需品。那些出仕、求学、经商、从戎的人们更是因有了这条航道,从而省却了许多脚力,节约了不少时间。在这条千年的古航道上,不知留下多少来去匆匆的过客身影。
时常,我会张开想象的翅膀,遥想着仿似昨天的这条繁华航道那舟楫不停、帆影不断的景象。仕人、学子、商贾、劳工、兵士,南来北往,熙熙攘攘。沿江墟镇,每逢墟日,帆船到达埠头,船工吹响螺号,乘客纷至沓来,争先恐后。那场景,那人流,该是多么热闹、壮观!
千年轮回,转瞬而逝,江水淘去了依稀的桨声帆影,回荡的只有滚滚远去的咆哮涛声。
二
我从罗江走出来。说罗江,便是赞美罗江;说罗江,更是感恩罗江。罗江,使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于我有过的许许多多刻骨铭心的记忆。
我生长的小山村,在化州北部天堂嶂的大山里,那里是清冽的罗江水的一个源头。从大山深处冒出的潺潺泉水,汇成涓涓溪流,像一条罗带,缓缓流过村子面前开阔的田畴。沿着这条溪涧走下去,经过九曲十八弯,还有许多像我生长的小山村,七、八公里即到了罗江边上。
从小,我就在这条小溪上捉鱼摸虾、游泳潜水,在这一带山野上放牛摘果、砍柴刈草,在田间插秧收稻、种豆挖薯,在村边追逐打闹、嬉戏玩耍。清纯的罗江源水滋润我心田、锻炼我体魄、哺育我成长。
罗江开启我的禀赋,传递知识力量。我启蒙就读的地方就在这条弯弯流向罗江的小溪边上开始,那是一间祠堂改作的小学。每天上学,穿田埂、越山坳、过小溪,走好几里远的山路。那时候,生活艰辛,物质匮乏,大冬天没有鞋穿,仍打着赤脚。到了晚上,打着手电筒上学,在微弱的煤油灯下做作业。识字遣词、造句作文这些基础学业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打下的。
罗江开拓我的视野,磨砺我的意志。我在平定中学读完高中,这是位于罗江边上镇里的中学,当时在化州都颇有名气。在这里,我初步接触了外面繁华的世界,看到了那些趁墟密集的人群。也阅读了许多名著,知识面不断增加,视野更加开阔。同时,高中求学阶段是非常艰辛的。随着高考制度恢复,我们都把考上大学作为明确的目标,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去,是我们的奋斗理想。小小年纪,学习压力大,离家远,心里想家,学校规定只能两星期回一次。第一次离开家庭,要独立生活,无疑都在深深考验着自己的意志。好在自己终于适应,挺了过来。
最难以忘怀的是那务中学,虽然我在那里仅读书一年,却是魂牵梦萦的地方。那务,陵江边上的小镇,离我家四十多公里的路程,骑自行车上学,要走二、三个小时。当时,化北的文科重点补习班设置这里。上学体力的疲倦休息后就可恢复,难得的是提振信心,克服接二连三落榜的灰心情绪。多少次,我骑车走在陵罗江边的路上,告诫自己要不气馁、不放弃,发誓要勇往前行。终于,我如愿以偿考上了大学。那是我人生迈出的第一步,这一步却是如此重要。陵罗水,罗江的别名,莫非冥冥之中,你在见证我这一段的奋斗足迹吗?
在以后的人生中,也曾遇到过许多困难挫折,我总是以罗江边上辗转求学的这段艰难岁月激励自己,每每使自己增添了许多战胜困难的信心,鼓舞起奋勇前行的勇气。
三
在罗江流过的这片古老博大的土地上,不知涌现过多少的英雄人物、豪杰壮士、时代先驱、文人骚客、行家里手,人才辈出,灿若星河,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闪烁的光辉。面对罗江,总会使我遐想曾经叱咤驰骋在这块土地上的那些英雄儿女的传奇故事。
我想起广为流传民间的罗辨种橘的故事。这位道学者、著名医家,搭草结庐于宝山脚下,种橘于石龙岗上,浇水剪枝、培土施肥,背着药篓,领着独生女儿穿梭罗江两岸,日以继夜、寒来暑往,普及橘红种植知识,推广橘红药用价值,用橘红花治咳去痰,用橘红果清热润肺,为民治病、济世救人、造福众生,以其超人的毅力和探索学习精神,开拓了医学的新领域。当功德圆满、大功告成之际,又跨上白牛,和着笙歌,飘然而去,成就了千秋百代予人美妙想象的传奇。
我想起人们乐于称颂的冯子材橘城报恩的故事。冯子材为广西钦州人,其父因参加太平天国余党活动,招致官府抄斩之罪,冯子材流落化州。橘城的梅福堂冯庙祝收留了他,并收为义子。为减轻义父的家庭开支负担,冯子材在城里寻了个搬弄猪肉台的挣钱差事。橘城有城里、城外两个菜市场,上午城里成市,下午城外成市,冯子材上午从城外托肉台到城里,下午又把肉台从城里托到城外,日日如此,风雨不辞。这段艰辛生活磨炼了他的体质和意志,使他发奋图强。后来,他参加清军,并在光绪初年中法战争中,奋勇杀敌,大败法军,立下战功,晋升为太子少保。告假回到化州后,立即前往拜见自己的恩人冯庙祝,得知义父早已离开人世,冯更是失声痛哭。为报答义母的养育之恩,他把橘城的鱼塘和全城的榄树都买下来,好让义母能天天吃到喜欢吃的黄榄煲鲜鱼。留下一段为人津津乐道的知恩图报的佳话。
我想起那位聪颖好学、下笔千言、机智敏捷的“岭南才子”陈鉴的故事。他的同情劳苦人民、他的讽刺丑恶、他的智斗贪官,他的尽管受到各种打压仍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让后人赞不绝口、油然而生敬意的故事常萦绕于我的脑际,挥之不去。
当然,我也想起风起云涌的革命战争年代,一批批拍案而起的仁人志士、革命先驱,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用自己的鲜血诠释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的故事:热血沃南天的卢宝炫、一身是胆的李锋、铁骨铮铮的王怀勋、唱着《国际歌》走向刑场的李卡……这些民族的脊梁,一个个大写的名字永远在我们心中树起一座座高耸的丰碑。
偶尔,我翻阅化州的县(市)志史书,那犹如一幅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舒展的一长串闪光的名字,无不给罗江大地增辉添彩,让我们自豪击掌。而我却也会把目光投放到另一类小人物的历史场景上:那是550多年前的公元1459年的一个烈日当空的日子,被捆绑着的一行几百人在衙役押解下从牢狱出来,往罗江边逶迤走去,为首的胡公威戴着枷锁,怒目而视,一路呐喊不停。到了江边,他们一个个被驱赶上船。这就是当时被朝廷打败的进攻化州城的广西瑶民起义者,被官府贬为疍民,永不得上岸。从此,他们再也回不到原先生活的土地上。一年年,一代代,在一个崭新的水域捕鱼打捞、载客运输、繁衍生存下来。这片水域因有了他们的勤劳耕作而繁荣发展,罗江因有千千万万这样的“贱民”、疍家、船夫而长盛不衰。掩卷长思:历史的舞台总为先进人物所引领,搭建舞台的却是默默无闻的芸芸众生,他们往往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
四
漫步罗江边上,总使我情不自禁点赞她千百年来积淀而成的悠远的物质和文化瑰宝。
我点赞她美名远播的风味特产。民以食为天,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罗江人民用自己勤劳灵巧的双手创造了许许多多风味特产。
首赞化州橘红。橘红行气消痰止咳,传统产品有橘红皮、橘红珠,后来逐渐开发出橘红膏、橘红液、橘红露。橘红片常用开水浸泡当作茶品饮之,生津止渴,特别在北方地区大行其道。橘雕产品有橘红瓶、橘红盒、橘红罐、橘红烟斗,图案精美,工艺细致。
又赞笪桥黄瓜。经过细致加工腌制成的瓜干,色泽金黄,味道淡甜,鲜脆可口,久贮不坏。瓜干与瘦肉加上冬菇、蚝豉,剁成肉饼,美味可口,饶有风味。将陈年瓜干合老米熬成稀饭,可治慢性腹泻及痢疾;以酸醋、生姜作佐料,把瓜干同猪蹄或生鸡一起熬汤,是产妇的精良食品。
再赞平定酸菜,用上好芥菜或萝卜苗,洗净腌制而成。既可开坛即食,亦可同其它菜料烹煮,淡中带酸,消滞开胃,在粤桂边境素享盛名,颇受青睐。
还赞红杨桃、番石榴两种主打水果。尤以新安红杨桃为最。这里的红杨桃果实硕大,形状特殊,颜色呈翠绿鹅黄色,皮薄如膜,肉脆汁多,甜酸可口。番石榴于20世纪80年代引种自台湾,是目前化州各类水果中最俏销的果品。果实清甜爽脆、口感良好,特别是通过具有化州特色的吃法:去皮切片番石榴经山姜糠、陈皮等配料拌调后食用,别具一番风味。
不用点赞也已名声大振的还有化州糖水。罗江大地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盛产甘蔗,有着丰富的糖资源,加上燥热的气候,使得化州糖水大行其道。配着地道药材或各种副食,一碗糖水,清心火,降燥热。炎热的夜晚,走在化州街道路旁,很容易就能找到一摊糖水档,只见三两一堆,七八一桌,边享用清凉的糖水,边谈天说笑,伴着习习江风,成为一道美妙的风景线。
当然还要赞抢尽风头的化州牛杂。化州牛杂讲究火候,炖出来的牛杂带着嚼劲,咀嚼着不偏软不偏硬,不偏浓不偏淡,满足鼻子要的香度,舌尖要的味度,牙齿要的质度,成为最火爆的一种饮食。夜色降临,上街洞牛杂街一片片牛杂档子上的橘黄色灯光迅速串亮起来,蜂窝炉上的大铁锅,炖着用陈皮、八角、丁香等勾人食欲药材的满满牛杂汤,档主挥舞一把大剪刀,按客人要求现点现剪。炖泡足时,揭开烫手的大锅盖,空气里飘荡的全是充满激情的牛杂香味了。
我点赞她璀璨夺目的文化艺术。从很早时代起,中原文化就传入罗江大地,同当地俚人文化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推动文化、教育、艺术日渐发达。历朝历代,仕宦文人辈出,著作蔚为大观。诗文、歌赋、楹联等大量文字作品不断出现,木偶戏、粤剧、话剧、涯歌剧等戏曲和山歌曲艺、音乐层出不穷,跳花棚、跳禾楼、采茶舞等地方传统舞蹈独树一帜,书画、摄影、雕刻等艺术方兴未艾。
我点赞她引人入胜的名胜古迹。宝山积翠、鉴水飞帆、立石中流、千秋夜月、登高野色、骊珠波光、龙岗盘石、凤井鸣泉,化州古八景许多虽已湮没在岁月风雨中,但时至今日流韵犹存,时时为人谈起。孔庙(学宫)、清风楼、鼓楼等古迹,历经岁月洗刷,仍屹立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诉说罗江的沧桑变幻。丽山、六皇山、中火嶂、天堂嶂、班瓜嶂等自然美景,使得人们趋之若鹜,成为游览新宠。
我点赞她独领风骚的社会风情。最有影响魅力的便是年例。集中于正月,以土地神的“社境”为单位开展活动,时间多为一天,亦有两至三天。内容:请道士拜忏、游神、祈求人寿年丰、敲锣打鼓、挂花灯、舞狮、放鞭炮、演木偶戏、娱乐通宵。亲友不请自来,主家盛情接待,宴饮尽欢。
很值得一提的是化州白话,这是由粤语同本地先民俚语融化,逐步形成的独具一格的方言。既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广韵》音系的成分,又形成自己独特语音风貌。其显著的特点是普遍存在以声调及韵尾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变音”现象。时下,许多如广播、电视、微电影、舞台剧、歌曲等文学艺术和微信等社交媒体,都不时出现以化州白话为表现形式的作品、视频、段子,化州白话正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起来。
皇皇数千言,不及一舀江水。这块神奇土地的精深厚重内涵像罗江水一样源远流长,这块夺目土地的主人飞扬神韵像罗江水一样穿流不息,一直演绎下去,日益绚丽多姿。
罗江弯弯向南流
作者: ■刘付德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