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茂名库 > 文艺作品

活色生香的春牛舞

2016-11-01 15:44:07 来源:茂名日报


  信宜市东北部客家乡村,流传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舞艺术——春牛舞。这是一种牛文化,也是一种通俗的农业文化。人们于新春开耕前扎制“春牛”载歌载舞到各地游村,以颂“牛”的功劳和自娱自乐。牛成为农耕文明的重要文化符号。
1 春牛舞起源

  客家人大多数是明朝期间迁入信宜,而“春牛舞”也在这时出现。起初,牛是用泥塑造,摆在戏台中央供人们观看而不能舞动。后来,人们根据《大字通书》的春牛图仿制模型,用竹篾、纸张或布料等原料,糊扎装饰点缀而成。
  客家人过去居住地方多是山区,是水稻主产区,历来依靠耕牛作为耕种的主要工具。因此,人们对牛非常爱护并产生崇拜心理,视之为吉祥物。每年十月初一定为耕牛节,以示爱牛之心。因此,牛文化便应运而生。村民们对牛崇拜有加,在村民的心目中牛就是神,是村民们的图腾。在新春开耕之前,扎制纸牛,载歌载舞,以公布牛的功劳,祝福一年五谷丰登,这就是“春牛舞”的来源。
  这样一个活动,在远离官府的乡村,又缺少娱乐活动的年代,每到春节,从初一闹到元宵节直至更长时间,舞罢上村又到下村,舞完上街到下街。春牛舞为各家带来了节日的欢乐,同时,也寄托着对各家各户丰收、祥和的祝愿。春牛舞这种通俗易懂的客家文化,给山区人民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欢乐气氛。
2春牛舞的表演

  春牛舞经过不断加工衍化,形式也小异多样,最简单的是表演唱形式。演员和观众同声欢呼,互相逗乐,气氛浓烈融洽,充满着农家特殊的欢乐情趣。
  一般由两个演员扮舞,一人舞牛头,一人舞牛尾。表演前,“牛”躺在一边,在一阵欢快的锣鼓声中,由一位老农把牛牵起。绕场走几周,并对“牛”说几句打浑话,然后边舞边唱:打起锣鼓响悠悠,人家舞狮我舞牛,人家舞狮得快乐,我地舞牛庆丰收。一段音乐后,又接着唱:春牛拜贺到你家,你家富贵大荣华,五谷丰登人安健,男女老少笑开花……
  牵牛人的动作则比较多,一边唱一边抚摸着春牛,从牛头摸到牛尾,每摸一处,都有唱词,如:摸摸牛头摸牛耳,农家耕作全靠你;摸摸牛头摸牛眼,薯粟豆麦粮增产;摸摸牛头摸牛尾,耕夫步步紧相随。摸摸牛头摸牛身,风调雨顺好耕耘,摸摸牛头摸牛脚,晤愁吃来晤愁着。牛儿是个农家宝,社员爱牛乐呵呵;相依为命勤耕作,共同走向金光道。唱词内容朴实,曲调深沉,感情真挚,教育大家要爱护耕牛,勤耕苦种。
  他们边唱边舞,与观众互动互乐,人在舞蹈中,乐在舞蹈中。春牛舞主要有春牛出栏、春牛上路、春牛吃草、春牛背轭、春牛耕田、春牛擦痒、卧地听歌等内容,配有歌舞队,六七人至十多人不等。秧歌队助兴边扭边唱,敲锣打鼓,十分热闹。有的分别扮成生旦、丑角、婆旦等角色。表演时小生提着纸扎的小牛,丑角扶着小木犁,小旦分别担着花篮、小水桶,婆旦拿着大葵扇,在锣鼓声中载歌载舞,舞步以“十字步”和“矮步”为主。春牛舞的曲调流畅开朗,锣鼓与舞蹈和谐、奔放,唱词既抒情也叙事,朗朗上口,易唱易懂。春牛舞的乐器主要有唢呐、芒冬鼓、小跋、高边锣、硬锣,最具特色的是硬锣,打击时发出“嘟嘟”之音,清脆悦耳。唱到兴高采烈时,观众走入场中边拍掌边跳,和演员一齐起舞。
  春牛舞的舞蹈,舞者需全程扎马步,半蹲着,双手持道具,在表演场地中绕场表演。春牛舞的乐器非常简单,有锣、鼓、笛子即可。锣鼓用于春牛舞时,笛子多用于山歌演唱时。山歌采用客家人特有的山歌,开场赞、春牛歌、男女对歌等不仅生动活泼地反映了客家人的生活和劳作,也反映出客家人的人情风俗。
3 春牛舞的游行

  春牛舞除山歌表演、故事表演外,还有大型春牛游行(类似飘色游行)活动。在传统的“春牛闹”仪式中添加了许多农民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如断桥会、八仙过海、刘海砍樵、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这些民间故事人物的加入,使场面更加壮观、气氛更加热烈。
  舞牛队伍有的由二三十人组成,阵容非常庞大。队伍最前面是一个长方形牌坊,由一人举着,牌坊中间写一个“春”字,牌坊两边是一副对联,对联的内容大都表现当时的社会现状,一般是以歌功颂德、表现国泰民安为主题。整个牌坊用比较古老的花纹进行装饰。牌坊的后面紧跟着四只花灯,花灯每人举一只,花灯上贴有客家剪纸艺术,每个花灯上贴一个字,一般为“五谷丰登”。花灯有四角花灯、五角花灯、六角花灯、八角花灯等,不加限制。以前的花灯中间都是点燃蜡烛照明,四个花灯分两排排列,中间隔着春牛,也就是春牛舞活动的主要器具。春牛由两人举,一人举牛头,一人举牛身,两边各一个牧童对牛头进行指挥,牧童唱着《春牛歌》一路走来活跃气氛;在花灯的后面跟着渔、樵、耕、读,渔,樵、耕,各由一人装扮,只有“读”为两个学生一个老师装扮而成,他们和牧童一起代表农、林、牧、副、渔等各行各业。此后跟着舞春牛的乐队,让整个舞牛队伍增添了热闹而又喜庆的气氛。
  春牛舞是地方戏的一种,不需要舞台、布景、戏幕,与观众面对面背靠背的演出,通俗易懂、老少咸宜,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这种歌舞活动,过去较为普遍,曾盛极一时,十年动乱时被作为封资修扫除。随着时代进步,在现代文化的浪潮中,春牛舞这种古老的客家文化传统习俗,逐渐成为一种记忆之物。

  


作者:罗本森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