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则笑话:从前,老两口有一个十来岁的儿子,说话颠三倒四的。一天,孩子一进门就嚷:“爸爸,可不好了,咱家的井掉到牛里去了。”老头子听了,骂道:“混账东西,越长越没出息,话都不会说了,再这样,我一门槛子踢你脚外头去。”老婆子则说:“孩子小,慢慢教,哪能一井挖口锹呀?”
这则三人都有颠倒话语的笑话,除了让人一笑之外,还告诫人们,生活语言对人说话特点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一定要注意词序,把话说好。
而下面这则笑话,其话语颠倒了,还惹出麻烦来,遭受贬降。
传说,清朝乾隆皇帝到江南一带巡游,当来到一座坟墓前时,他指着一个石人问身旁一个翰林:“它叫什么名字?”那翰林双膝跪下,诚惶诚恐地说:“回禀皇上,它叫仲翁。”乾隆皇帝帝听了,很不高兴。原来这种石头人,在我国古代神话里叫翁仲。乾隆皇回到北京以后,就把这位翰林降为通判了。
这位翰林因说错石头人名字而被贬,成为一时笑柄。当时有位秀才,就此作了一首颠倒语诗:翁仲为何作仲翁,皆因窗下少夫工。从今不许为林翰,贬入朝房作判通。
如果说上述两则笑话因话语颠倒会造成不良后果,那么,茂南人民口头创作的“颠倒歌”,除了有共同的娱乐性质之外,还有着自己特殊的社会意义。
众所周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广大劳动人民遭受着“三座大山”的沉重压迫,遭受很多不平等待遇,他们遭受的冤情很多时候还被颠倒黑白,反遭迫害。他们始终生活在有苦无处诉,有冤无处申的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便口头创作了“颠倒歌”,以咏唱故意颠倒事物的形式来吐露和释放一下压抑已久的、自己对颠倒黑白社会的反抗之情。如流传下来的有:
老鼠拖猫墙上走,田螺拉鸭上沙洲。
狗儿汪汪牛偷贼,被拉亚婆盖过头。
棉花飘飘沉海底,石头浮上水面游。
母鸡喔喔不下蛋,公鸡下蛋也风流。
泥牛河里打铁匠,月落水下也玩猴。
碗碟清洗丫鬟手,头发涮洗女人头。
人拉犁耙牛行后,兔子叼虎过山丘。
金鱼吞鲸只一口,小蛇吞象不残留。
针拿婆手绣花朵,线拉姑娘织绣球。
叶吹风儿到处走,石磨拖牛逆水游。
……
种田挨饿吃不饱,地主佳肴还饮酒。
水工盖房住茅屋,财主悠游住高楼。
……
世间多少不平事,财主快乐穷人愁。
这些颠倒歌,既有对自然社会现象的颠倒反映,也有人类社会生活的颠倒反映,意即代表着整个社会,是人们借此对整个颠倒社会的辛辣讽刺。后来,劳动人民这种民间口头创作的颠倒歌被移上了木偶舞台,并由代表最底层劳动人民的“小人物”作为台词予以演唱。这时,颠倒歌除了有讽刺社会的意义之外,还带有一种明显的娱乐性质。
茂南颠倒歌
作者: 梁载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