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茂名市露天矿博物馆,我的记忆全回到矿山建设的峥嵘岁月。那实物展出,那场景再造,那并茂的图文,那条理清晰的编排,使参观者受到一次深刻的矿山文化熏陶。一个龟化石和恐龙蛋化石,把人们带回了远古时代,记述了矿山演变的漫长历史;一扇旧门板加一片烂草席,就这样睡觉,你会对“开荒牛”肃然起敬;一个行军水壶,矿里当年人人都有,体现了矿工风餐野外的作业环境;一部农用脚踏龙骨水车,用在矿山建设,这在世界上也实属罕见;一辆解放牌汽车,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产品,见证了各方支援茂名的无私;一块页岩,“榨”出的点点石油,孕育了一个繁华城市……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提出建设茂名页岩矿。1958年8月3日,露天矿破土动工。2002年矿山停产。我是1971年7月7日参加矿山工作的老矿工,河东服务站党总支于今年4月30日组织我们这些退休老党员参观了露天矿博物馆。观后我心情难平,思前想后,感慨良多。
感慨矿业文化的传承刻不容缓。市人大常委会制定的《茂名市露天矿生态公园保护管理条例》,对传承和利用好露天矿的工矿文化作了具体规定,各有关方面已经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我感到有的应尽快去做,那就是征集《矿山回忆录》。当年的老革命、老矿工有的已经离去,有的进入耄耋之年,征集由他们撰写的矿山建设亲历文章,编辑成书,这将是茂名的宝贵遗产,是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意义十分重大。这类文章已有一些是现成的,比如露天矿老劳模柯海斌写的《小组会开成誓师大会》和《带口粮的炊事员》,这两篇都收集在茂名石化公司党委宣传部编印的《塔林之光》。此外由专业作家写有关露天矿的书,纪实性和小说体都好,这也是传承矿业文化的重要工作。还有,市民游玩了露天矿生态公园后,所见所闻所感写成的诗歌和散文,也可编辑成书,提供给需要者,这又是文学爱好和历史传承相结合的好事。
感言传奇矿山造就一代先模。近半世纪的露天矿建设史,创造奇迹的同时,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模范。展厅中有个专柜展出的是金作书的实物,金老任矿里铁道工程师,是早期支援茂名建设的北方人,话不多讲,工作兢兢业业,为矿山作出很大贡献。象金作书这样的职工很多,矿山工匠陈锡汉就是其中之一。陈老是矿机电厂的车工,身手不凡,掌握许多绝活。加工电铲光轮是由立式车床来完成的,那次因立式车床另有任务无法承担,为了不影响生产,陈锡汉就改用C650车床来做,但它加工零件的最大直径是100CM,而电铲光轮达104CM,超极限的活也完成得很好,被誉为不卷刃的“车刀”。在矿里我先后主管过分队、队和矿三级宣传工作,对讴歌矿山、赞颂矿工、弦扬正气尽了力,因此终生无憾,倍感自豪。
感叹时代变迁令人难以置信。有一件事我还记忆犹新,那是上世纪70年代未,矿党委要求排土队在次日下午班组长以上干部会作经验交流,时间太紧,我只好叠起床板,挑灯夜战,完成经验材料的写作任务,那时条件没有现在好,虽然加班加点但却是无夜餐食、无加班费、无补休。时隔40年后的今天,同是茂名石化员工,在法定工作日里有营养丰富、菜色多样、口味很好的工作餐。前后对比,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去到另一个陌生世界。我不得不感叹:我们的党多么伟大,四十年就来了个天翻地覆!无论退休的或在职的,无论年老的或年轻的,都要保重身体,享受现代美好生活!
露天矿博物馆观感
作者:屈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