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茂名库 > 文艺作品

孔庙的树

2019-06-27 11:46:05 来源:茂名晚报


  走进化州孔庙,我常喜欢从东边的青云路往里走。
  始建于南宋绍兴31年(1161年)的化州孔庙,历经元、明、清续建重修。于今所见的化州孔庙,为清嘉庆六年(1801年)所建孔庙之重建,其于粤西地区历史最悠久、形制最完整、规模最宏大。
  孔庙之东边,就是逐层而上的青云路。据说,青云路在全国众多孔庙中唯化州孔庙所独有。青云路与化州历史上的大人物有关。据史载,明朝化州知县杨景之子杨一清,自幼在化州孔庙读书,每天走这路来回,后来官至明朝内阁首辅。州人乃筑青云路纪念之,并值此激励读书人。
  好些人慕名而来游孔庙,必登青云路方兴尽而归。而我来看青云路,不是为此。人到中年,许多想法都淡然了。
  我喜欢青云路那些带着灵气的树。
  重修之前,孔庙内也有好些树。两株高大的榕树,两株婆娑的本地杨桃,另有一排春天里开粉艳花朵的夹竹桃,都在主殿大成殿的四方形月台前面和东西两侧。榕树树荫下,原有一块清代重修孔庙时的旧石碑,石碑卧地而眠,碑文略有漫灭,余者依稀可认,隐隐透出一种古拙沧桑的气息。榕树常结些小果子,时常引来小鸟啁啁。杨桃树会开出些细细碎碎的紫色小花,还会结出与苍翠叶子融为一色的杨桃果,但也不算张扬。站在月台的石围栏上,光是用手就够得着杨桃树低垂的叶子和细碎的花朵。可惜都已尽废了。早些年,孔庙重建后,在这些地方改种了几株凤凰树。凤凰树似乎是爱热闹的树,花开时节,红红烈烈,碧青的叶子衬托着殷红欲滴的花朵,在明净如洗的蓝天下,在碧瓦红墙间,煞是好看。但孔老夫子怕是个不大爱热闹的人。他似乎更喜欢静穆而意蕴高远的松柏。《论语》里记载了孔老夫子的话,寥寥数语而影响深远:“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如今,孔庙的青云路也还留着几株原先的老树,看样子似是龙眼树,但好像都已不开花,也不结果了。叶子密密匝匝,蓊蓊郁郁,树底下留下一地浓荫。“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句老话,在孔庙这里似乎有着更特殊的意味。这几株树,有两株在青云路门口,一左一右拱立于两侧,使人未进其门,已感气息不同。另两株在青云路最深处的尊经阁前,其中一株靠近大成殿背后,高盈数丈,枝叶伸展如盖,树干粗大嶙峋,一幅饱经沧桑的样子,叫人肃然起敬。相对于孔庙内的其他地方,尊经阁前的小院更为幽静。人迹少至,老树独自青春,可谓慎独也。这些原有的树,以及更早而有的旧石条旧石柱旧石碑旧石狗,是旧孔庙的见证,它们一定还藏有某种灵气,它们是孔庙已凝固或还活着的历史。孔庙重修之前,我曾在大成殿前的东庑和西庑住过几年,多少受了些熏陶。当年这些地方,曾作为比邻的化州一中的教工住舍。重修后,那儿还留着几块旧石块旧石柱等老物件,让我十分欣喜。时隔数年,再回孔庙,睹物思人,如遇故人,感慨良多。
  青云路除了这些原有的树,重修后还新种了十数株橘红树。化州是中国化橘红之乡,又称橘州。从传闻中的仙人罗辩种橘红于石龙冈迄今,橘红在化州种植面积已是洋洋洒洒的七万余亩之广。橘红树传承着这片土地的历史,又生长着这片土地的希望。她理应作为橘州的象征。所以,化州孔庙里的这些橘红树,就不再仅仅是自然意义上的树。
  这些橘树给典雅而凝重的孔庙带来了生机和活力。青云路而上,也分为几进,每两进之间,东西红墙壁立,南北堂阁相望,各各连成一体,有如四合院。重修后种下的橘红树就在这些小院落里,靠在红墙之侧。橘红树黧黑的树枝,碧青的叶子,配上红墙赭红色的映衬,实在是美极了。那斜逸的枝条和流线型的绿叶子,仿若印在红墙之上,厚重与灵动,在这里相依相存,又相映成趣。经过好几年的风雨浸润,这些橘树已会开花结果了。去年我来看时,高枝上还有好几个老果。今年我来,适值橘花正开,细细碎碎,姣白若雪,清香沁人。花虽不多,但院子不大,香气氤氲。她们衬得上青云路的书卷味乃至整个孔庙的文化气息,并昭示着某种新的希望。
  如果说旧石条旧石碑等是孔庙沧桑前世的印迹,那么这些树,则可以说是孔庙今生与未来的见证:她们在这片有着厚重积淀的土地上生根,开枝散叶,传承着历史与未来的袅袅香火。
  孔老夫子终生主张仁爱,他爱人及物,反对不按时令而“断一树”。他曾叹道:“甚矣!思其人,必爱其树。”2500多年以后的今天,我们尊崇孔庙,珍视孔庙的树,无异于思孔老夫子其人,以及期望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之树开出更为瑰丽的花朵。


作者:  □陈兴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