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茂名库 > 文艺作品

我家端午节曾经的“节目”

2021-06-14 10:52:51 来源:茂名日报

  小时候,我生长的那田圩边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当地的母亲们都会带自己的小孩子到河边“洗龙舟”。

  所谓“洗龙舟”,就是在端午节这天,母亲用几种叶子水为孩子洗澡,期盼洗掉孩子身上的疾病。因此,每当端午节到来前,母亲就忙着采摘黄竹叶、黄皮树叶、柚子树叶、艾叶。到端午节这天,母亲便把采摘回来的这些叶子放进一个盛满了水的盆子里,摆在太阳底下晒。待晒热后,先用这些叶子热水为自己的子女冲洗;洗完后,再带自己的子女到小河去再次冲洗。两次冲冼,母亲总忘不了边洗边小声祷告:“洗去麻、痘、惊、疳,洗去黄皮瘦弱。”那时,我不明白这些话语的意思,问二婶,二婶就悄悄地告诉我,要洗去的那些东西是危害儿童身体健康乃至生命的“麻疹”、“痘疹”、急惊风”和“疳积”,是儿童的“瘟神”,五月初五日先把它从儿童的身上“洗”掉,借“龙舟水”将这些“瘟神”冲进五洋大海。

  孩童时,年年的端午节,家乡的家家户户都是如此。

  长大后,到了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大为提高,生活环境清洁卫生也大为改善,年轻的妈妈们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充足的时间,买来冲凉液,每天晚上都为自己的子女冲凉洗澡;而且,国家为了儿童的身体能健康地成长,投入大量的资金生产疫苗,各地医疗卫生部门及时为婴幼儿接种“肺结核”“麻”“痘”“百白破”等疫苗,过去那种可怕的、危害儿童身体健康乃至生命的“麻”痘”“惊”疳”等疾病,均得到有效控。过去那种五月初五前就准备好艾叶、柚子叶、竹叶,初五当天再带孩子到河边“洗龙舟”的习俗在新一代妈妈的面前逐步革除,再也没人“洗龙舟”了。

  没有“洗龙舟”,但五月初五吃粽子的习俗仍保持下来,只不过粽子总是从镇上买回来,而且每人只有一两个,过下“口福”罢了。改革开放后的头两年,家里承包了责任田,母亲对我说:“我们利用一块责任田种大糯,收获后明年我们自己包粽子,一来用以纪念爱国主义者屈原;二来亲力亲为,粽子更加符合自己的口味;还有就是庆祝一下我们今后走向幸福生活的开端。”妈妈说完,我马上举起双手赞成。

  说干就干,当年晚造,我们在一个名叫“处理站”的地方,选择一块面积约2分的稻田栽种大糯。种下后,每周假日我都去看一看,看看水稻生长如何,需不需要追施化肥;看看有没有害虫,要不要除虫;看看田里有没有杂草,需要及时拔除。经过一番劳动,好不容易等到水稻吐穗扬花,老远就闻到一股大糯的清香味,令人心旷神怡,往日的辛劳马上消散到九霄云外。到稻谷成熟时,尽管大糯有“产量(低)少,米率少,饭也少”这“三少”,但热切盼望能吃上香喷喷的粽子的心情,依然兴奋愉悦地将稻谷收割回来。

  到第二年五月初五前几天,母亲便将碾米、买粽子叶、买馅料等包粽子的前期工作准备好。到了端午节那天,母亲一大早便起床忙碌起来:浸米,洗粽子叶,炒馅,调制馅料。中午时分,母亲“下命令”高叫一声:“包粽子啰!”于是,全家人便围坐在一张桌子。母亲是现场总指挥:左手拿着摊开的粽子叶,右手将浸湿晾好的糯米铺上去,然后依次放上一块预先用白糖腌制好的肥猪肉、已炒熟调制好的绿豆,最后将粽叶折过来用菅草捆绑结实。“一定要捆结实,不能露米露馅!”母亲在旁不断提醒反复强调,“若露米露馅,煮的时候,里面的米会涨起来,味道会随之跑出来,就不好吃了。”

  粽子包扎完成,下锅,放火蒸煮一个钟头便煮熟了。揭开锅盖那一刻,一股浓郁的大糯米香味扑鼻而来,是一种熟了的大糯米香味,更加令人垂涎欲滴。“先在院子里放一张桌子,摆上粽子,朝着天地拜祭屈原再吃。”母亲见我们欲吃的样子,连忙提醒。我们知道母亲年年都是如此,已成习惯,只好任由她“摆布”,先将出到嘴边的垂涎再吞进肚里,等会再吃。

  之后的每年端午节我们都包粽子,只不过粽子里面的食材年年翻新,如肥猪肉绿豆粽,肥猪肉瓜糖黄豆粽,肥猪肉绿豆花生粽……到了近几年,人们对卫生保健又有了新的认识,认知程度又有新的提高,过去包粽子追求的是味道,现在则注重人吃后会不会影响健康,粽子的食材的选用,注意营养、低脂、低糖、低盐、“绿色”,如包的瘦肉虾仁绿豆粽,瘦肉五仁杂粮粽,瘦肉瓜糖椰丝粽……有次,一位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七公,他到我家一边吃粽子一边称赞粽子好吃,还深有感触地说:“是共产党领导我们穷人翻了身,又是共产党领导我们进行改革开放,我们才能由穷变富,才有机会吃到这么多不断色样翻新的粽子。”的确如此!

  总之,我家端午节从两个“节目”变为一个“节目”,见证了社会的进步,见证了人们的认知提高,人们懂得如何舍弃不合时令的习俗,承传有益于身体健康又有意义的习俗。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