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茂名库 > 文艺作品

炊 烟

2021-06-15 10:44:13 来源:茂名日报

  台湾那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名曲《又见炊烟》,使许多歌迷振奋不已。我对那首歌也情有独钟。这首歌词写得很美,读起来琅琅上口,令人心声和唱,又撩人心肠:又见炊烟升起,勾起我回忆,愿你变化彩霞,飞到我梦里。我对歌曲仅仅是一种爱好,有时心血来潮,不由地哼着婉转深情的旋律,勾起我对人生的寻觅。

  是的,炊烟在人们心目中,算不上很重要,可它又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占据很大的位置,很大的分量。我们生活在世上,离不开炊烟。有句俗语说,断了炊烟,那是说,断了粮根。不过,这些老话,在当今的现实生活里,似乎失了颜色。近年来,从农村到城市,许多家庭做饭炒菜,开始用电、用液化石油气、用沼气、用太阳能等等替代,祖宗遗留几千年柴草煮饭的习惯,渐渐随着岁月流逝而减少。

  我乡下老家至今还保存着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灶房和炊具,可以称为炊具展览馆吧,对人们怀旧有一种寄托。土坯墙瓦顶,当时是村里最好的民居。那是爷爷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在国营盐场当工人时建的,一共有八间房子。当时村里人大都住茅屋,我家房子显得有点气派。上世纪八十年代生活富裕起来,家人计划拆了它建住宅楼,爷爷不同意,话长意重地开导说,这是老祖宗百年遗下的祖业,供奉着祖先的灵位,要世代永久保留原状。家人觉得有理,祖屋在村里拥挤的宅地,以前是留有六尺宽的路,方便人们走路的,小车进不了。于是,便保留下来,另找一块坡地建了住宅楼,出入方便。如今那锅灶三十多年没升火做饭,形单影只地独卧在灶房的一角,见不到它曾经灶火兴旺的炊烟和阵阵饭菜飘香的气味,留下它熏得灶墙灰黑的颜色,好像一位年迈老人的模样。

  改革开放年代,我们村人开始用现代炊具煮饭炒菜了,很难见到以前那种缕缕炊烟做饭的景象。以前的年代,早晚做饭时,家家户户烟囱里飘起的炊烟,犹如一条条烟龙在屋顶飞舞,随风摆动的姿态不停舞动,阵阵地向空中飘去,消失在空气中。许多有生活经验的人,从各家各户飘荡的烟气,可以猜测出大灶小灶在做饭,甚至连灶里的烟囱烧啥柴火都知晓。别看炊烟是件小小事,它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依赖。看见炊烟,时常想起从前艰难的日子,撩起我许多回忆。在那个贫穷落后的年代,农家人煮饭炒菜大都是稻草、花生苗之类的家用柴火。炊烟是各种各样形态的模样:有时是一缕缕细细的烟末,有时是一条腾空的火龙,不管它什么形状都好,总之,炊烟成为百姓人家对生活的追寻。

  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对过去生活不甚明白,许多家里人也不轻易谈及过去的日子,触及那挨饿挨困的生活,不轻易掀开那痛苦的伤疤。只有在电视里见到那些片断。一些有家庭教养的人,偶尔向晚辈提及以前炊烟弥漫的做饭方式。前几年,时逢爷爷九十大寿,家里人早就商量好,要在祖屋的旧时灶炉做饭,让三十多年的炊烟飘起来,请镇里高级厨师掌勺。那天天刚亮,我们从县城驾车回到乡下,爷爷喜笑颜开在村口迎接我们。他身子还很硬朗,走路不用拐杖。这些年来,他一直住在祖屋里看家护院。我们在祖屋大院为他祝寿,献上八层高的蛋糕。

  那天我们就在老屋的锅灶里炒菜。只见灶膛里柴火烧得旺旺的,火苗窜得老高,一缕缕炊烟在灶房里散发着饭香菜美的气味。我的思绪又回到了柴火做饭的年代。只见缭绕在灶房的炊烟,带着香味从人们头顶徐徐升腾,迅速地上升扩大,向着远方的天空散发。

  我想,人的一生一世也像炊烟。炊烟是从灶房里涌出的,飘至空中向远方而去,寻找它的归宿。人百年以后,也像炊烟寻找归宿。

  大自然的生命也是这样。但愿每个人像炊烟那样,默默地为世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