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茂名库 > 文艺作品

故乡重阳庆丰收

2018-09-21 22:43:59 来源:茂名晚报

  在古代,人们就把重阳当作佳节。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有这样的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的故乡高州里麻村,重阳节不是外出登高,而是把这个节日当作最大的丰收节庆祝。外出务工的村民,春节、年例有时不回家,但重阳前定要回家,享受天伦之乐,过了重阳节,才又外出工作。
  里麻村是一条3000多人的大村,地域广阔。村中有一口大池塘,村巷肥水几乎都流入这口50多亩的鱼塘,出产的鱼不但多,而且特别肥美,远近闻名。每年农历九月初八,金秋时分,塘鱼大丰收,已非常肥美,田里的稻谷也将成熟(如果是在闰年,每年重阳节前已收割),村里于是开始捉鱼分给村民庆重阳节。客人适逢农闲少工做,迫不及待蜂拥而至尝鱼鲜。本来先人制定是庆重阳,但初八开始捉鱼,于是家家户户便从初八开始庆祝。初八那天早上,各地的客人就开始络绎不绝而至,村中的喜庆节目也早已隆重登场(从初七开始放电影、唱粤剧,一直到初九晚上才结束),到初九上午,客人已玩了一天一夜,于是陆续返家,到初九日晚上,客人几乎走光了,村民见如此,把庆丰收的节日改为初八日。如今,一些来探亲不知情的客人,初九才来探亲“吃重阳”,但很多村民家的筵席早已散了。
  故乡庆祝重阳节的传统不知起源于何时,只知道很早就有。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在贫穷忍饥捱饿的年代,重阳节有时过得很不是滋味,逼得很多村民做出心酸、尴尬、不堪回首的事。
  曾经有一首《探年例歌》是这样唱的:
  冇世艺(真无聊),
  睇(看)年例。
  三姑六婆来到齐,
  摸摸米缸无粒米,
  拍拍屁股就去归。
  据说1949年以前村中有户穷人家,重阳节时宾客满座。他们没能像当年流行那首《探年例歌》的客人们那样“知趣”,而是对主人的穷困全然不知情,坐着等吃美餐。主人急得团团转,办法想尽,最后偷偷用一槽特浓、特臭、特优的粪水,与人换来5公斤米,才解燃眉之急。“绝密”泄漏后,人们唏嘘不已,这件事也成为村中重阳节的笑料。
  事过境迁,斗转星移。新中国成立后,彻底改变了故乡人的命运,庆丰收的重阳节也越来越热闹。
  故乡村中间有条100多米长的商业街,茶座餐厅也有三间,外地人美其名曰:“里麻圩”。日日都是圩期,外村人和本村人来购物、饮茶,络绎不绝。初七、初八两天,因为应节食品需求量极大,引来大批客商不断运来大量鱼肉,山珍海味,优蔬靓果……初七晚的夜色还未退尽,市场夜市就熙熙攘攘,繁荣赛过有“小佛山”之称的石鼓圩日。
  故乡村民非常好客,以客多为荣,为了体现自家宴席的隆重,现在更是各出奇招:你请高州城名厨来府中大摆筵席;我去茂名油城大酒家点烹饪好原汁原味的佳肴送来……探亲的贵宾一年比一年多,小轿车不但塞满村巷,而且连村外周围广阔的空旷地也停得水泄不通。
  从初七到初九晚上,夜幕降临后,村委会广场成为欢乐的海洋,文娱活动丰富多彩,应有尽有,电影、粤剧、歌舞、舞狮……
  公鸡早已啼鸣,而广场的乐器声、歌声、笑声依然越来越响亮,越来越动听……

  


作者:车树才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