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在化州中部山区工作,得知当地农村晚稻收镰后有个独特的传统节日——做“禾了社”(也称禾了节),吃禾了宴。我很好奇,总想有机会亲身感受一下那种农民庆祝耕作丰收的美好热烈的气氛。
当年10月,我如愿以偿,应同事的盛情邀请,第一次到他家里过“禾了节”,吃上了禾了宴。记得那天,领导为此事专门召开全体职工会议。因为当天有几个同事家里同时设宴做禾了社,领导便把大家分成几个小组,分头到各个东道主家里作客。
我那一组同事被分到老王家里赴宴“吃社”,老王妻子是单位的临时工,家境一般,这“禾了社”的菜式自然比较简单朴素:汤是莲藕猪骨汤,一盘白切鸡配芫荽,一盘炒猪腩肉,一盘油炆福寿鱼,一盘生葱炒粉皮,一盘农家酸菜。主人笑逐颜开,客人举箸大吃。我们下班后走了几公里山间黄泥路到达老王家,个个饥渴难耐,瞬间风卷残云“光盘”了。食饱擦净嘴巴,我们找老王聊天,问他今年收成如何,老王满足地说,收获一千多斤稻谷,人和鸡鸭都有得吃了!花生也丰收,榨了100多公斤花生油。说话间,老王的妻子拿出一篮自家做的糯米糍分给大家带回去吃,我们又吃又拿的,居然不觉得不好意思。
大家余兴未尽,又到另外几个同一日做“禾了社”的同事家溜达,溜到单位饭堂临时工阿秀姐家里时,走进她简陋的还没刮上墙灰的两层火砖屋,大家兴奋锐利的眼睛自然是东张西望,一瞅见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时,大家不禁面面相觑。只见桌上摆着三盘熟鸡肉:一盘白切鸡,一盘酱油生蒜炒鸡,一盘沙姜鸡。此外还有一条香煎罗非鱼,一盘青菜。鱼估计是出圩买回来招待客人的,其余菜品,不用说是自家生产的了,基本保留着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模式。我们转眼去看阿秀姐,她正甜蜜蜜笑眯眯地望着我们,看来,阿秀姐虽然经济不富足,但她知足常乐,显然并不因屋陋或“家贫无兼味”而心里有疙瘩。从阿秀姐家里出来,我们又到另一个做“禾了社”的同事家喝茶聊天,自然也是宾主言谈甚欢,毕竟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太平盛世的好年头嘛!
2016年10月,工作已调出山区的我,又回到久别的化中地区中垌镇吃“禾了社”。这一次,是到我朋友家,菜式十分丰盛,多了往年罕见的海鲜大虾肥蟹。我一大早就到了她家,目睹村民为庆祝五谷丰收过“禾了社”的各个环节,跳禾楼舞(全村男女搭起禾楼,入夜把“田祖”和“禾谷夫人”请到楼上拜祭,歌舞交替,敲锣打鼓,吉祥热闹),这些活泼有趣的仪式很多村庄都省略了,剩下的仪式是:早上村民到土地公庙,以及本村别的庙用三牲茶酒拜神祈福;中午,煲好“禾了社”粥(材料包括大米鸡肉猪肉生葱),煮好糯米饭或糯米糍(用糯米粉加工成团,形同小面饼,蘸白糖或蜂蜜吃)。做成庆祝丰收的甜品待客,是乡村的一道传统美味小食。亲友们入席聚餐聊天,交流信息,谈论各自的生活,互赠小礼物,晚上还请木偶戏到土地公庙前演出,据说唱戏热闹下可以驱邪祈福,对于一年到头躬耕流汗,以粮为本的农民来说,有什么比稻谷丰收更高兴的呢?所以,很久以前,他们的祖先就创造了这个禾了节,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再获丰收,所以,他们办酒做戏,隆重召集亲友一起来庆祝,分享他们的劳动成果,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来犒劳自己的辛劳。总之,新修建的村道水泥路宾客络绎不断,到处欢声笑语,村民和宾客们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喜悦,“禾了节”为乡村注满了欢乐祥和的气氛。朋友是回娘家吃禾了社的,她娘家新建了一幢带菜园、花园和鸡舍的农家小别墅,几个出嫁的女儿全部带着丈夫和小孩回娘家过传统的“禾了节”,孩子们尖叫翻滚踢打追逐一齐来,女婿们都开上了时尚气派的小轿车,还带来大包小包好多礼品。朋友的老妈年年在老家种几亩花生,几亩水稻,年年丰收;朋友那八十多岁的老爷爷,享受着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笑得合不拢嘴,还亲自掌勺炒菜炖汤。这个农家小别墅的“禾了节”,满满的欢乐让人羡慕不已!
喜看化州“禾了社 ”
作者: □乐陶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