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的父亲因一种特殊原因被学校开除。那一年,父亲还没读完初一。如此一来,父亲痛失了在校读书的机会。可是,父亲对书的那种热爱更加强烈了。上世纪六十年代,许多人都要为生计而拼命的年代,父亲忙完农活之余,已是深夜。无论多累,父亲都会捧着他好不容易讨来的书本,静心苦读。这一读,到了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父亲终于迎来了人生的曙光。他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被雷州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函授班录取。一个还没读完初一的人,要跃升到大学,在那个年代,要付出多少的辛劳啊!
毕业之后,父亲就在家乡的一间小学教书。父亲读大专函授的那些教科书,一本不落地被父亲珍藏着。我是1978年出生的,特别喜欢听父亲讲故事。慢慢地,父亲不再给我讲故事,他说:“女儿,书里有无穷无尽的故事,你进去看吧!”父亲读大专时的教科书都是中国现代大文豪的作品集,还有《马克思主义全集》《列宁全集》《毛泽东思想语录集》,这些书陪伴了我整个童年。别人家的孩子在玩乐的时候,我在啃着那些深奥的书本,我甚至觉得特别艰涩,可我还是乐此不疲地想寻找那份阅读带来的愉悦。有时候,能在书里面找到一个自己能看得明白的故事,我会如获珍宝。至今仍记得,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写到了吃人,那时候直觉得头皮发麻,惊悚不已;鲁迅在《社戏》写到“再也吃不到那晚那样好吃的茴香豆了”,我当时就纳闷,那晚的豆子明明都没烤熟,怎么就是最美味的了?其他作家的作品,也总是看不懂的多。
一串串的疑问,一个个的不明白,产生于童年,有些在读书时代勉强弄明白,有些甚至到了成年,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才算勉强弄明白。大概是因为我读的文学作品,都是有深度的缘故吧!
我觉得,读书真的很有用。童年陪伴我成长的文学作品,像一颗颗种子,在我心里生根发芽;又像一种营养,滋养着我的人生。读书的时候,写作文的时候,我往往比其他学生写得更有灵气一点。到了工作的时候,阅读时养成的思考习惯,让我受益匪浅。我是一名语文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作讲座的时候,写论文的时候,指导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勤于思考让我形成了更缜密的逻辑思维,勤于思考让我的表达能力更强。
年届不惑之年,我深知人生真的没有什么永恒可言,只有知识是永恒的。父亲的一生是读书的人生。他的言传身教,他传给我的书本,也影响了我的一生。
读书的人生
作者: 余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