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茂名库 > 信宜市库 > 新闻报道

家乡土灶

2019-03-21 15:04:20 来源:信宜新闻

  信宜朱砂里五--我老家的土灶应是六十年代砌建,有五十多年历史了,这对于生在农村里五、长在农村祖屋里的我,那土灶对我而言是那么熟悉和亲切。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土灶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炊具。形状基本相似,土灶大都用砖加泥巴砌成,灶面用水泥抹平滑。那时砌灶很讲究,一般建在厨房的一角,邀请手艺好、有经验的泥水师傅来砌。老师傅砌灶前要择时辰,砌的灶,要省柴、火力要集中、做饭速度快,烟囱出烟会顺畅,不出倒烟,这样的灶才是好灶。新灶砌好后,即使经济再困难,也要想方设法弄来一点荤腥,请砌灶师傅吃饭,一来是检验砌灶师傅的劳动成果,二来是盼着家庭有个好兆头。

  土灶约有80公分高,约有1.5米长,上宽下窄的长方形灶台,安放锅的位置是圆形的,有灶台、灶门、铁锅等部件组成,各有用途,缺一不可。土灶有两口锅或三口锅,前锅大于后锅,右边还有一小锅,灶锅大小的尺寸等都要精确地计算好。前锅用于炒菜,烧水、煮猪食,后锅用于热水,右边小锅一般用于煲粥等,灶台都有灶门,用来添柴烧火。土灶烧干柴,火力猛烈而且均匀,烧的时候灶膛之中一片通红,用土灶烧出来的饭菜都有一种特殊的口感。土灶承载着一家男女老少一日三餐的重任,每天只要土灶不断地升腾出热气来,家里的日子就一天比一天好,土灶的温暖总能给我们心理上的巨大慰藉。

  小时候,祖母整天在厨房的灶台前转来转去,精心照顾我们一家人的一日三餐,每天一早醒来,发现祖母已在厨房,灶堂火旺,祖母正忙着为我们一家大小准备早食。土灶是祖母一生都离不开的舞台,她在袅袅炊烟和氤氲的热气中养大了一个又一个孩子、孙子、曾孙子。如今,随着我们长大走出祖屋,我家的土灶只有办喜事才用,在这里吃饭,总让人有一种忆往昔峥嵘岁月的感想油然而生。

  土灶烧柴,小时候,我们每天都要上山砍柴,大人们将我们砍回的柴放进柴房,或堆在屋檐下,烧火时,就拿一捆柴放在灶台边,人坐在灶门前将柴放入灶堂内烧,灶台上的烟囱穿过屋顶,矗立空中,做饭时升起的袅袅炊烟,别有一番乡村风味。

  小时候,当东方露出鱼肚白,第一缕熹微染上树梢的时候,我们这些小朋友开始上学,晨曦的炊烟,作为乡村初晓的使节以其丹青妙手随意的泼墨也在唤醒着我们的小村庄。只见第一屡炊烟从绿树掩映的土屋升腾,袅袅娜娜,缭绕盘旋曼舞,散发着淡淡的柴草味,淘气般的挤过邻居的窗缝、门缝,摇醒正在熟睡中的人们。紧接着二屡,三股……小村庄就苏醒过来了。炊烟轻轻地飘荡着,无声无息,有的纤薄如纱,飘拂若雾,像一幅水墨画涂抹着安静与闲适;有的浓黑似墨,狼烟滚滚,像是烽火台燃起的冲天烟火,绵延上升;有的纯白如棉,洁如皎月。一缕缕或浓或淡的炊烟聚拢到一起,相互缠绵,相互缭绕,相互搀扶着向远方飘去,渐渐的成为了朵朵“白云”,在朝阳的映照下显得十分壮观。

  到了黄昏,薄暮暝冥,我们这些小朋友打柴回来路上,村庄里的炊烟是最具诗情与画意的,总能给人一种强烈的归宿感。当西山的残霞渐渐地消退后,结束了一天劳作的乡亲父老们,似乎听到了亲人的召唤,感应着炊烟的催促,心有灵犀般,风尘仆仆、饥肠辘辘地往回走,一路上远远的就能感觉得到自家院落正冒着袅袅炊烟,就能嗅到炊烟里的香气。那一刻,是多么的温馨。每每这时,无论是白发苍苍的母亲,还是温柔贤淑的媳妇,便在灶前忙碌着,柴火在灶膛里燃烧着,照亮着,把她们的脸映得彤红,火光点燃的是她们内心中的希望。随着烟囱里的烟在升腾,在散发,形成了一种乡村里所独有的大杂烩的生活味道。孩子们各自站在自家的门前,翘首期盼着晚归的父亲的归程。夜幕降临,家人们便坐在餐桌前吃饭、品酒,讲述着一天里发生的故事,村庄里散发着宁静、美好、和谐的生活气息。夜深了,村里的灯火次第亮了起来,那一缕缕的炊烟,化作薄雾袅袅升起,小山村静寂的笼罩在薄雾朦胧之中,宛如一帧水墨丹青,在碧水云天中缱绻流连,只有池塘里的青蛙和树上的蝉虫在鸣叫,彰显着夜晚的安宁与闲适。

  老家的土灶和炊烟,就像历经风雨的长者,目睹着故乡小山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恬淡生活;又像一部流动的史书,记载着故乡小山村火热的生活和对未来的向往。土灶、炊烟是乡村的灵魂,因有农家而美丽。土灶、炊烟依附于村落,村落又呵护了土灶、炊烟;土灶、炊烟诠释了村落,村落又繁衍了土灶、炊烟。拥有土灶、炊烟的乡下日子,激情、喜气、浓烈、有神!是我眼中乃至我心中最美的风景。

  (陈进标)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