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梅州库 > 大埔县库 > 西河镇库 > 典型人物

第一书记的大拇指 赞出贫困户的尊严感

2021-06-30 17:56:30 来源:本网

  2019年5月,梅州市财政局农业科副科长、二级主任科员杨振河来到了大埔县西河镇溪头村担任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长。溪头村位于大埔县东北部,该村山多田少,是偏远、分散、贫穷、弱小的村。全村总人口600人,4个自然村,党员26人。贫困户18户33人,老年化、疾病、残疾,缺劳动力是该村贫困户的主要特征。2015年,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仅6000多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仅为1.14万元。一年多来,杨振河注重从源头上着力改变贫困户“人穷志短”的精神状况,经常向贫困户伸起大拇指,点赞他们的劳动成果,夸奖他们的自身变化,创新性推出绩效激励机制,引导他们自力更生、勤劳实干,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用信心换来千万金。2019年该项村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达16793元并成功“摘帽”。

  贫战疫战   践行初心和使命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在这场重大考验面前,杨振河全力投入到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中。一是组建了党员先锋队。春节前,他本来已经到了珠海陪父母一起过年,但是从新闻媒体中越感形势逼人。大年三十早上便迅速赶回村里并组织成立了疫情防控党员先锋队开展。为更好地提高村民防护意识,他想尽一切办法购买100只口罩,无偿提供给村民使用,并在派送过程中认真宣讲口罩的用法和注意事项,较好地提高了村民加强自身防护的意识。村民激动地说:没有想到市财政局工作队如此用心,在口罩资源紧张时刻送口罩上门。此外,镇里发出捐款捐物倡议书后,率先响应,发动两家企业捐款5000元外,三名队员捐款1600元。

  为了做到抗疫情、保增收、促脱贫一起抓,充分动员贫困群众消除顾虑,恢复信心,有序组织贫困群众因时因地恢复生产。一是发放补助添保障。设立了18个公益性岗位,确保贫困群众疫情期间贫困户生活得到保障。在扶贫示范基地解决3名贫困户就业问题。二是提供资料促生产。针对贫困户受疫情影响导致饲料、农药、化肥、种苗等生产资料短缺或供应不足的实际困难,多方联系,紧急调运了玉米种子20斤,肥料3000斤,免费发放给贫困户及时恢复生产。三是收购产品保增收。受生活消费和长时间封村封路影响,贫困户种养的农产品特别是即将上市的家鸭滞销。我启动了“抗疫情保增收促脱贫--溪头村贫困户农产品收购活动”,合计收购贫困户家鸭1300余斤,其中贫困户黄禄生仅此项今年增收达12000元。四是迅速转产添新路。《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颁布后,杨书记迅速关闭了豚鼠养殖产业,降低了贫困户的损失,并认真谋划转型之路,新购进五黑鸡300羽,实现了平稳转型。

  打破平均主义,让多劳者多得,让先进带动,典型引领,形成“比、学、赶、超”的竞争氛围,才能激发贫困户“用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自从踏进溪头村接任第一书记以来,他一直在思考着。

  经过半年多的思索,杨振河推出了《贫困户绩效激励实施方案》。通过林业项目的抚育管理作为突破口,再结合产业扶贫重点发展的种植、养殖,贫困户选择自己擅长的1至4个项目参与绩效考核。考核指标很简单,就是谁卖出农产品最多,挣钱最多,谁就是冠军。

  承诺既出,说到做到!项目不够?玉米、鸡鸭养殖、红心芭乐等任你选择;没有技术?与农科部门合作,协调技术员在现场办起培训课堂;销售不通?引进公司保价收购,并成立家庭农场保障长期销售。同时,结合消费扶贫活动,积极向单位干部职工推销贫困户的农产品。1个月销售金额达2万元,火爆的消费扶贫活动,给贫困户扩大生产增添了信心。

  “种树王”“养鸡王”“养鸭王”“养猪王”,村里各种致富能手不断出现。每次杨振河在村里遇见这些“王”时,都朝他们伸起大拇指,夸赞他们的勤劳和付出,夸赞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在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养猪王”付庆堂有着自己的人生规划,今年端午前计划出栏四条肉猪,而且早早预订了7条仔猪,他充满信心地说:我今年要实现收入5万元以上。“养鸭王”黄禄生第一轮比赛就获得净收入12000元,“靠养鸭子我银行卡里已经攒了4千多元了,赚的钱可以给孙子读大学当生活费用了!”他经常在村里骄傲自豪告诉周边的村民:“这个书记还真没有骗大家,第二轮我要再养200只!” 典型示范发挥出了作用,激励项目从第一轮只有5户参与到第三轮18户都迫不及待地全部参与。

  为了打造“一村一品”产业,建立健全脱贫后的长效机制,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完成产业转型后,杨振河又推行了“借鸡生蛋”帮扶措施。今年9月30日前,贫困户均可从扶贫示范基地无偿借得五黑鸡,所产鸡蛋1元1枚保价回收,其中贫困户获97%收益,村集体获3%收益。通过这种模式,今年一方面贫困户户均预计增收6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2000元。另一方面,扭转了贫困户长期依赖观念,贫困户通过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骄傲地为村集体经济收入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脱贫路上,他们终于有尊严地和全国人民一道昂首阔步迈入小康社会。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