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镇位于大埔县东北部,毗邻福建省永定区下洋镇,是中国葡萄酒之父、张裕葡萄酒创始人张弼士的故乡,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镇。全镇地域面积210.1平方公里,现有林地面积26.0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0.14%;耕地面积1.95万亩,人均耕地面积约6.468亩。下辖28个村(社区),总人口3.5万多人,党员1273人,有10个省定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29户1282人。
2016年10月以来,大埔县西河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省定贫困村为切入点,认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以漳溪河为主轴,采取“党建联村、绿道联村、产业联村、文旅联村”的“四个联村”做法,按照“一带三区十村”的发展格局,以点带面、连线成片,把漳溪沿线10个村串珠成链,展现一幅“十村绕漳河·五香飘十里”的美丽乡村画卷,打造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埔样板。
5月10日,全省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工作现场会在大埔召开,在西河镇北塘村现场调研点,省委书记李希、省长马兴瑞等领导充分肯定了西河镇“十村绕漳河·五香飘十里”示范片建设所取得的成果。认为西河镇“十村绕漳河·五香飘十里”示范片,是先富帮后富的典型,要求总结推广好。通过深入调研和归纳总结,西河镇“十村绕漳河·五香飘十里”示范片有如下的经验和启示:
一、立足村情显特色,谋定后动
1、一张规划图,绘就诗画乡村。
依托西河镇独具特色的自然环境和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大埔县党委、县政府因地制宜地,为西河镇描绘了一幅绿水绕青山,产业兴盛游人旺的乡村振兴新画卷。西河镇党委、镇政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所规划的发展蓝图,结合本地实际,谋划了以漳溪河为主轴,以“党建联村、绿道联村、产业联村、文旅联村”的发展模式,打造“一带三区五片”,建设“十村绕漳河·五香飘十里”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振兴新样板,把西河打造成为一个看得见青山、留得住乡愁、引得来游客、送得出产品的物阜民丰生态美的美丽乡村。
2、一条产业带,十村联动发展。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离开了产业的支撑,乡村振兴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依托北塘、东塘、黄堂、漳溪、东方“五村绕漳河”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西河镇充分挖掘漳溪河沿岸十村的发展潜能,以漳溪河为纽带,以北塘、东塘、黄堂、漳溪、东方等五村为核心,串联大靖、车龙、漳北、下黄砂、上黄砂等周边五村联动发展,共同打造一条漳溪河绿色健康和文化旅游产业带,将“五村联动”升级为“十村联动”,打造西河镇乡村振兴的产业“双引擎”,为实现绿色崛起筑牢产业基础。
3、三个核心区,连片错位开发。
西河镇人杰地灵、风光秀丽,拥有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和源远流长的人文底蕴,当地政府将乡村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产业发展为划分依据,以各村的特色为切入点,将漳溪河沿岸十村分别划分为乡村艺术部落片区、乡村人文旅游片区、乡村山水田园综合片区三个发展的核心区,形成十村错位开发、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格局。
二、创新模式抓示范,“四个联村”
(一)党建联村,强堡垒聚民心。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西河镇不少村面临着基础薄弱、资源匮乏、劳动力不足等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的发展。为有力破解乡村单打独斗、难以发展的瓶颈,西河镇以党建联村为纽带,优化设置联动促发展、选优配强头雁强领航、党员争先多方齐参与、抓好党风带动树新风,团结社会各界力量共推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党建引航、多方参与、抱团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1、优化设置,结对联动。
结合各村发展的实际情况,西河因村制宜、因势利导,优化组织设置、联动各村发展,以北塘、漳北等各片区内的党建先行示范村为引领,先进带后进,强村带弱村,三个发展片区内的各村互联互通、结对联动发展,共同以抓党建带动乡村振兴。同时,根据村情村况,按片调配驻村领导及驻村团队,利用周二驻点直联日组织村干部进行党建工作培训、互比互看互学,形成先进村带动软弱涣散村共同发展局面。
2、选好头雁,配强班子。
支部强不强,关键看班子;班子行不行,关键在书记。为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凝聚农村发展合力,为乡村振兴按下了“快进键”,西河镇依据上级党委出台的制度、政策、方针,制定出台了《基层党组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为十村选优配强“两委”班子,从强化“头雁”队伍入手,选好“火车头”,牵引带动队伍推动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加强班子建设,2018年,坚决调整撤换了一批思想不积极、工作不进取、能力不胜任的党支部书记,任用6名党性修养好、政治意识强、年富力强的党员接任党支部书记。同时建立了书记后备干部信息库,按不低于1:2比例选取人员,确定了村党组织书记后备队伍62人,为党支部的发展储备人才,留下坚实的后盾。
3、党员示范,多方参与。
基层党组织能否发挥出战斗堡垒作用,党员是关键。为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发挥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西河镇以党员当先锋,通过采取亮一块“党员示范户”标识、划分一个责任岗、挂一幅家风家训或金句、建一座美丽庭院等“四个一”方式开展“共产党员亮身份”行动,进一步激活党员的“红色细胞”,增强党员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调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表率,带头支持乡风文明建设,带头宣传移风易俗相关精神,带头践行《村规民约》。
在推进“三清三拆”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西河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党员先行、以身作则,通过党员示范带头,带动周边村民积极参与整治行动,共同做好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推动党员争先创优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同时,以村民为主体,充分发挥好村民理事会、外出乡贤等社会主体的力量,通过各单位开好一场动员会、向群众发放一张公开信、每个村民小组张贴一张公示榜、干部定好一个责任岗、党员家中钉挂一张“门前三包”牌、动员一批妇女群众参与的“六个一”宣传方式,引导、发动、组织群众,采取“治建管”三结合的方式,稳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整治与管护双管齐下,通过党员示范、村民主体、多方参与,初步建立了全镇长效保洁机制。
4、抓好党风,树立新风。
西河镇坚持从严治党与文明创建统筹推进,建立“党建+乡风文明”工作机制,形成党风政风与乡风民风双向互动、互促共进的新格局。
从严抓好党风政风。重视挖掘本地红色元素,利用镇党校等平台组织镇村干部和农村党员学习上黄砂村“梅州市首位共产党员”张善铭等先烈革命红色精神,使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将北塘村红军小学、漳北村竞业楼作为镇党校教学点,利用红色记忆实地教育党员干部在各自岗位上转作风、提效率、抓落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规定,严格执行上级有关财政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西河镇机关内务管理制度》、《西河镇财务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积极利用周二下乡日开展走访活动,听民意、问民计、解民困、聚民心,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切实加强党风政风建设。同时,扎实落实“马上办”“一站式”服务,打通为民办事“最后一公里”问题,营造良好的为民服务环境。
引导树立社会新风。一是树乡风。引导十个主体村成立村民理事会,制定各村村规民约,选取北塘村作为示范村,试点村民理事会牵头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村民变得更加自觉,环境变得更加美丽。二是树民风。采取“线上+线下”全面引导的方式,利用微信公众号、大埔网等广泛开展好人好事评比、最美乡村点赞等活动。如:对漳溪村村民张如基荣获“市十大好人称号”等好人好事进行宣传推广。通过“老”带“新”组织汉乐、狮子舞、锣鼓等培训班做好文化传承。三是树家风。在房前屋后通过趣味的乡村壁画、立体卡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地好人好事等,让群众在潜移默化接受熏陶,举办送书法家风家训或金句等活动宣传推介优良传统家风家训。“树三风”这些接地气、有故事的做法,越来越得到老百姓的支持,他们心甘情愿成为“主人翁”,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源头活水”。
(二)绿道联村,筑路网通血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农村公路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先导作用”“要想富,先修路,不过时”。补齐对外交通短板,不仅要打造“大动脉”,更要疏通“毛细血管”。近年来,西河镇利用现有“大动脉”道路资源,建设村道连接线、断头路等,疏通村道、机耕路等“毛细血管”,织密交通路网。
1、建设“两横两纵”骨架。
依托现有贯穿境内的梅龙高速东沿线、省道221线、县道005线和县道946线,西河镇大力做好道路沿线的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打造西河对外交通的主动脉,形成“两横两纵”交通主干线路网格局,打通对接粤港澳、闽西南等地区的立体对外交通网络。
2、打造滨水特色景观绿道。
西河镇大力推进沿漳溪河16公里的滨水绿道建设,对北塘村至上黄砂村沿线10个村共计7个产业资源、旅游节点进行科学串联,打造“十村联动”精品旅游线路。至目前,一期工程漳溪至东塘段已完工,二期工程北塘至东塘段、漳北至上黄砂段已基本完成,三期工程漳北至上黄砂段正在全力推进,预计在年底完工。大力开展梅龙高速东沿线(漳北至上黄砂段)跨省景观廊道建设,积极对接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打造大埔县西河镇下黄砂村至永定区下洋镇全长约20公里的特色生态文明风景线。
3、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
对标四好公路建设标准,西河镇持续推进村道、机耕路、巷道等硬底化,致力于解决日常出行、农产品输出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在推进村内道路建设的过程中,除了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经费,西河镇还积极联系帮扶单位取得支持,充分利用帮扶单位带来的帮扶资金建设村内道路,在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科学院、广州市海珠区财政局、广州市海珠区江南中街道办事处等帮扶单位的帮扶下,十村联动中的四个省定贫困村漳北村、上黄砂村、漳溪村、黄堂村相继完成了村道硬底化、道路绿化亮化等工程,不仅为村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更为农产品的输送缩减了成本。
至目前,十村联动示范区已形成由75条村道和机耕路、12座跨河大桥及32座溪流桥梁构成的总长达109.3公里的乡村交通路网。从田间地头到村庄、从村庄到交通主干线路网的形成,不仅使群众的出行条件得到大幅改善,也为经济社会快节奏高速度超常规发展提供了致富通道。
(三)产业联村,建基地促增收。
西河镇全镇有耕地面积1.95万亩,是大埔县粮食主产区,素有“大埔粮仓”之称。作为“鱼米之乡”,西河镇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结合自身农业重镇实际,以绿色健康产业为纽带,打造“一中心七基地多品牌”产业格局,通过激活土地、盘活土地、集约土地的做法,解决土地利用问题,实现“十企百社千场”产业规模。
1、一中心七基地多品牌,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在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过程中,西河镇就如何围绕漳溪河,漳溪、北塘、东塘、东方、黄堂五村联动发展,制定了“一村一策、错位开发、串珠成链”的思路,采取引进企业、成立专业合作社的方式,集约土地,开展标准化基地种植,建设了北塘长寿蔬菜种植基地、东方蜜柚种植基地、东塘香米种植基地、黄堂莲蓬种植基地、纯德猕猴桃种植基地、上黄砂本草源脉菊种植基地、石涵菊叶薯蓣种植基地等七个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基地,打造了“本草源”脉菊、“漳裕”香米、“客山绿”“鸿姑娘”等农产品品牌,并集中优势资源在东塘村白马广场打造了电商农产品展销中心,为农产品销售打开更加广阔的空间。至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中心七基地多品牌”多元化产业格局。
2、招企业促流转,解决产业发展“老大难”。
随着乡村振兴工作不断深入,如何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成为急需解决难题。西河镇从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农村劳动力等角度出发,通过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出台一系列的招商优惠政策与营商配套措施,为优秀企业的“落地生根”打开“快捷”通道,吸引外出乡贤回乡置业与外来优秀企业落户西河,为西河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通过积极探索引入企业力量进一步激活、盘活、集约土地,加快推动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标准化、规模化种植的“引企业促流转”模式,不仅解决了荒地现象,促进了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还能保证土地承包者的利益,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一是激活土地。结合脱贫攻坚,对道路、水圳未通形成的荒地采取新建机耕路、修建水渠等方式,解决制约农业发展水、路不通瓶颈难题,激发农民复耕复垦热情。二是盘活土地。结合垦造水田相关政策,对较容易形成规模种植的旱地和未利用地先行改造和开垦,发展香米、蜜柚等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种植。三是集约土地。对房前屋后闲置土地,引进企业力量进行集约,发动群众共同参与,发展体验采摘种植,打造共享田园、菜园、果园,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3、引科技兴产业,传统农业插上腾飞翅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西河镇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发展绿色智慧农业,将过去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模式转变为集约型、智慧型农业生产模式,从而提高土地生产力、劳动力利用率。结合产业扶贫,西河镇积极对接帮扶单位省科学院,选取上黄砂村作为示范点,探索以科研项目助推科技扶贫。在数字果园方面:以省生物工程研究所技术为支持,采取科学分区种养、精准智能灌溉施肥的方式,投入140万元发展百香果数字田园示范基地,预计年均增收约14万元。在智慧养殖方面:以省生物资源研究所技术为支持,投入120万元实施中华蜂特色养殖项目,通过“技术+企业+农户”的形式,引入“中华蜂健康高效饲养技术”发展智慧养蜂扶贫产业。
至目前,已建成上黄砂智慧养蜂示范基地,已发展有1200群规模,预计年均增收约20万元。通过“研究所+公司+专业社+农户”产业项目示范推广,带动本村及周边群众增收致富,村集体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进一步提高。2018年,西河镇被认定为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
4、用真心真帮扶,产业扶贫解民困暖民心。
产业发展是持续稳定脱贫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西河镇在推进产业联村的过程中,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出路,灵活运用帮扶单位的扶助措施发展产业扶贫,让帮扶资源真正落到实处。如: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扶贫工作队投入1084.33万元为漳北村发展特色种植产业、推动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建立扶贫资金投入长效机制、建立种养专业合作社、上线运营漳北农产品网店等,实现了全村贫困户家家有收入、户户保增收的目标。省科学院利用最新研究成果,投入333.55万元帮助上黄砂村建立中华蜂特色养殖基地、百香果数字果园,帮助该村走上了科技兴农的产业振兴之路。
(四)文旅联村,提气质旺农家。
2018年4月,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要让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作变体验、农房变客房,把乡村独特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西河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以文化旅游产业为纽带,以“以艺活村、以景旺村、以宿带村”为抓手,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体验采摘、农家乐、民宿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不断完善旅游综合配套设施,打造“一带三区十村”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格局。
1、科学分区,错位发展。
漳溪河沿岸十村,村村有特点、村村各不同,如何充分挖掘各村自身的特点,巧用特色谋发展,就成了文旅联村的一个关键点。西河镇以“互相依存、互为补充,差异竞争、错位发展”为发展思路,依据各村的特色,坚持科学规划,突出个性设计、突出乡土元素、突出产业要素、突出文化与生态,统筹谋划山、水、田、房、路,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的六要素,融入农家生活体验、农事活动、农副产品经营、文艺演出等元素,将漳溪河沿岸十村分片划区为乡村艺术部落片区、乡村人文旅游片区、乡村山水田园片区三大文化旅游产业核心区。片区之内各村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片区之间各区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即体现了岭南风貌,又展现了客家特色,实现了把客引进来、把客留下来,打出了西河乡村旅游的特色招牌,为西河的产业振兴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2、创新模式,激活资源。
三大片区各有特色,如何激发特色资源,将特色转化为发展的优势,是落实文旅联村的关键所在。围绕文艺气息、人文底蕴、山水风光的不同特点,西河创造性地走出了“以艺活村”“以景旺村”“以宿带村”的旅游业发展新模式。
一是采取“以艺活村”模式,以北塘乡村旅游区为辐射,将北塘、大靖、东塘划为乡村艺术部落片区,大力发展艺术文化体验游。目前,北塘整村已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开发打造了法治文化园、北塘美术馆、美客美庐民舍、百香果体验采摘园等一批旅游景点。
二是采取“以景旺村”模式,以张弼士故居旅游区为辐射,将车龙、黄堂划为乡村人文旅游片区,大力发展商文化与农旅休闲游。引进梅州市龙发生态旅游度假村有限公司,挖掘张弼士商文化底蕴,打造了酒文化竹艺长廊、黄堂客栈、黄堂小厨、黄堂莲蓬观赏基地等旅游项目。目前,张弼士故居旅游区已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车龙村和黄堂村已形成景村融合发展模式。
三是采取“以宿带村”模式,以漳北公学田园综合体为辐射,将漳溪、东方、漳北、下黄砂、上黄砂划为乡村山水田园综合片区,大力发展乡村山水田园游。目前,已引进禾肚里(梅州)旅游文化管理有限公司,利用漳北公学闲置校舍打造漳北公学田园综合体,发展旅游扶贫产业。
3、共建共享,共同致富。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新产业,国家允许试点“共享农场”创新项目。经过实地调研,西河镇引入鸿姑娘生态发展有限公司,集约西河镇体量大的农村闲置住宅,创新推出共享民房、共享田园、菜园、果园的“一房三园”共享模式,即企业出资装修布置闲置民房、盘活闲置田园、菜园、果园,农户负责日常管理,按5:5分红收益,走出了一条既符合中央精神又符合西河镇当地实际的新路子。至目前,共集约6间闲置民房设置22个床位打造了“美庐小院”等文化体验式共享民房,盘活100多亩田园、菜园、果园打造了百香果等共享休闲农业项目,参与农户每月获得分红2千多元(客房每栋收益3千元,菜园每月收益6百元,5:5分红);当季为例,共销售花生、玉米等果蔬2千多斤3万多元,萝卜丝干、笋粄等农副产品4百多斤2万多元。通过实施“一房三园”共享模式,实现企业、村民与游客的利益链接,既盘活了农村闲置、低效的房屋与土地,又拓展了农村经济发展路径模式,在成本均担、利益分享的基础上实现了生产互助、体验共享与结果共赢。
三、村美业旺惠百姓,“五香飘十里”
西河镇通过抓“突出党建联村强堡垒、打造绿道联村畅路网、落实产业联村增收入、实施文旅联村促发展”的四个联村工作举措,统筹十村资源,科学分区、差异竞争、错位发展,示范带动其他村共同发展,形成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1、十里碧道七景,展现生态活力新农村。
围绕十村联动的发展蓝图,西河镇在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生态文明建设三大内容狠下功夫,细做文章,投入超过1.45亿元的资金,对道路设施、垃圾中转回收设施、自来水管道、污水处理设施以及管网管线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造提升,极大改善群众的日常生活及交通出行;以“两美”城乡环境大提升行动为契机,初步建立全镇长效保洁机制;积极开展植树造林绿化环境活动,全面落实河长制,深入整治畜禽养殖,积极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改善全镇的生态环境,切实做到了保民生、促发展。经过全镇上下的一致努力,“十里碧道串七景,物阜民丰生态美”的美丽西河已初步展现,美丽乡村魅力日益彰显。
2、十企百社千场,谱写产业发展新篇章。
十村联动带来了兴旺的产业。通过打造十企百社千场的产业新格局,西河已初步实现了稻香、花香、果香、墨香、酒香“五香飘十里”的产业效益。2018年,西河镇香稻种植面积达18625亩,产量达7206吨;金柚种植面积达14862亩,产量达78186吨;蔬菜种植面积达9187亩;蔬菜、瓜果种植种类达12种,全镇基本形成以千亩香米万亩蜜柚为带动,多元化农业生产、休闲农业共同发展的绿色健康产业格局。围绕以张弼士故居旅游区、北塘乡村旅游区2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为核心,串联滨水绿道沿途7个旅游节点所形成的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当地拉动投资、带旺消费的新引擎。2018年,游客量达88万多人次,解决就业人数230多人,带动就业400多人。2015年全镇人均收入为10719元,2018年增长为13743元,对比增长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