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同了,光景好了,看到希望了。”今年,梅州市梅县区玉水村贫困户杨伟贤过上了幸福的春节。多年前母亲、妻子接连患病,差点把他击垮,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他终于有了稳定的收入,实现脱贫。
从“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到现代产业园区建设,从劳动技能培训到安排公益性岗位转移就业,从危房改造到新农村建设面貌焕然一新……伴随着脱贫攻坚这项“国字一号”工程的不断推进,梅州积年的贫困窘境正逐步破解。
为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近年来,梅州大胆实践,创新特色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等扶贫经验做法,一个又一个像杨伟贤这样的贫困户家庭正在发生蝶变。
在2019年省扶贫成效考核中,梅州又喜获“好”的优秀等次,继续走在全省前列。至今年6月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达到脱贫标准,349条贫困村达到退出标准。
强产业
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7万个
走进兴宁市龙田镇羊岭村的养鸽基地,山坡上的鸽棚错落有致,鸽群在笼里扑腾出阵阵雪白小浪潮,不时传来“咕咕咕”的叫声。贫困户钟会权正忙着喂食、加水、记录幼鸟出壳时间。
钟会权是一家7口唯一的劳动力。两年前的一场车祸,撞断了他的右腿。伤愈后,他就近到梅州市金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工作,每月工资3000元。他每天边工作边学习养鸽技术,虽然还是学徒,但他已经有了更大的想法——早日学成出师,自己养鸽子。
钟会权的自信,来自公司的产业支持。“养鸽已成为当地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发展得越来越好。”钟会权说,他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公司通过统一的规范化管理,让农户参与乳鸽养殖,改进农户散养技术,提高他们生产效率,不断提升产业质量和扩大规模。
公司总经理陈伟波介绍,公司已带动兴宁507位贫困户发展肉鸽养殖产业,与500多户农户签订合同,养殖1000对以上的农户超60家,每户每年纯利在10万元以上。兴宁“陈小鸽”成为梅州产业扶贫的主体之一,走出了一条颇具梅州特色的产业扶贫之路。
这是梅州市产业扶贫的一个写照。近年来,梅州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打造了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兴宁“陈小鸽”、五华高山红薯等品牌扶贫主体,全市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2个,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46家,省级产业园和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产业扶贫做对头,脱贫致富有奔头。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梅州立足本土优势精选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实施产业帮扶。截至目前,梅州市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7万个。
梅州深刻意识到,兴办产业这种“造血”式扶贫才能开流活源,才是脱贫增收的根本之策。但是,产业要发展,资金是前提,种苗鸡苗要钱、工人开工资要钱、农资和田间投入要钱、土地租金也要钱……
民心所向,金融所望。梅州金融业已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一股新力量。截至目前,梅州市共发放扶贫小额贷款约3亿元,受益贫困户9000多户。
梅州市金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就是受惠者之一。针对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兴宁市农村商业银行通过应收账款规模供应链融资模式,为公司合作的27户农户发放了贷款192万元,用于种鸽养殖。在金融机构的支持下,梅州市金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逐步建成了粤东地区最大规模的肉鸽养殖基地。
针对梅州乡村特色产业,包括柚子、茶叶、客家菜、肉鸽等,各大金融机构根据自身条件,为相应产业制定不同的贷款产品和政策。例如梅州农村商业银行推出的“柚农宝”贷款产品,对优质柚农最高可信用授信10万元;客家村镇银行发放“师傅贷”,授信金额已超200万元……有效破解农村贷款抵押难题,推动农业产业化,助力脱贫攻坚。
富口袋
贫困户技能培训超10万人次
一大早,五华县郭田镇硿南村脱贫户江小燕忙完家务就出了门。骑车10分钟,她就来到五华县益民电子厂上班,每个月能领到近3000元工资。
“因为有两个孩子需要照顾,我只能在家干些农活。三年前听说有扶贫车间的工作,二话不说就来了。”江小燕说,如今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黄彬达是五华县益民电子厂负责人。2016年,他看到了乡村劳动力剩余与大城市工厂招工难之间的矛盾,回到家乡开办电子厂,吸纳近70名残疾人、有劳力贫困户或其他待业村民就业。
“他们除了固定到车间上班,还有部分人员是在家里工作,主要帮扶农村留守妇女、因身体残疾行动不便的贫困户,采用了灵活就业模式解决他们无法在外就业的问题。”黄彬达说,送车间到村、送岗位到户,让贫困群众通过就业,打通脱贫路,奋力奔小康。
人无业不立,人无业不富,人无稳业不安。
近年来,梅州积极推进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深入实施就业扶贫“1+4”行动(三年行动方案+就业扶贫、技能扶贫、社保扶贫、人才扶贫等4个行动计划),健全县牵头、镇村抓落实的劳务协作服务机制,加大培训力度,促进转移就业,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招收贫困群众,让贫困群众有稳定的工作岗位。据统计,梅州市开展贫困户劳动力技能培训104731人次,实现转移就业25220人。
梅州在带动就业脱贫的同时,更加注重扶志,从源头上着力改变贫困群众“人穷志短”的精神状况,引导他们自力更生、勤劳实干,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激发贫困群众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
家住大埔县西河镇溪头村的贫困户黄禄生就是一个真实写照。
黄禄生原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不料妻子患病需要治疗,外出打工的儿子因煤气中毒意外去世,家庭瞬间陷入赤贫。“破碎的家庭磨灭他的斗志,我们刚来时,他经常浑身酒气,没有进取心,得过且过。”梅州市财政局驻溪头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长杨振河说。
当地扶贫工作队创新性推出绩效激励机制,以林业项目的抚育管理作为突破口,结合产业扶贫重点发展的种植、养殖等贫困户自己擅长的项目进行绩效考核。“指标设置很简单,哪个项目谁卖出农产品最多,收益最大,谁就是单项冠军。”杨振河说。
通过养鸭,黄禄生第一轮比赛就获得净收入1.2万元,成为养鸭卖鸭的冠军,扶贫工作队也把从生活费中节约出来的奖金颁发给黄禄生。
典型示范发挥的效果很快显现。“激励项目从第一轮只有5户参与,到第三轮18户都迫不及待地全部参与。”杨振河说,如今村里“种树王”“养鸡王”“养鸭王”“养猪王”各种致富能手不断涌现。“此举既扭转了贫困户‘等、靠、要’的观念,让贫困户主动脱贫,又让他们通过劳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作贡献,增强了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
此外,政策兜底,幸福“有底”。梅州扎实落实扶贫政策,在义务教育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医疗保障等政策落实率均达到100%。在住房安全保障方面,截至去年12月底,梅州100%完成了省下达的2018年新增存量853户和市本级2019年度1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在饮水安全保障方面,梅州市349个省定贫困村的村级供水全部实现村村通自来水,且100%实现饮水安全。
美乡村
扮靓颜值带来“美丽经济”
清风拂面,蜿蜒的漳溪河绕村而过,串起大埔县西河镇十个村庄,沿途瓜果飘香。省定贫困村漳北村是其中一个村庄,自帮扶工作队来了后,开始整治环境,修缮房屋,如今滨江公园、耕读公园、富民大道等民生项目陆续建成,65岁的村民饶选林感受到了惬意的生活。
“以前村里很多烂房子,柴草也乱堆,环境很不好。”饶选林说,现在家乡变美了,每天打理完稻谷后,他总习惯在家门口的晒坪上喝茶。
一河联十村,村村有特色。现今西河镇“十村联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成为“先富帮助后富”的典型。围绕“十村绕漳河·五香飘十里”十村联动发展蓝图,大埔县西河镇让示范村带动贫困村发展。
“目前十村里有漳北、黄堂、上黄砂等4个省定贫困村,我们围绕总体规划,辅之系列奖补方案和措施,一批村居、环保设施、公益设施、文体设施建设项目相继完成,乡村旅游产业随之兴起,传统农业加速转型。”西河镇党委书记丘武秋说。
美丽的乡村环境引来了“金凤凰”。依托良好美丽自然环境引入旅游产业,对接禾肚里稻田民宿,挖掘当地闲置资源,利用空闲民房、土地租赁等,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漳北村民过上了山水田园般的慢生活。
“漳北现在是出了名的美丽村了。”贫困户钟志敏笑着说,去年漳北村通过引入禾肚里公司,打造具有漳北特色的原生态民宿,帮助不少贫困户解决就业问题,还带旺了村里的旅游人气,吸引不少游客来打卡观光。
不仅是漳北村,围绕“十村联动”发展,如今黄堂、上黄砂等省定贫困村也发生了美丽蝶变,焕发新活力。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脱贫摘帽的基础保障,也是乡村振兴的先导工程。近年来,梅州持续加快省定相对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工作,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庄环境亮化美化,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让贫困村实现美丽蝶变,让贫困户安居有保障、生活有盼头。
如蕉岭县三圳镇东岭村依托红色资源,开发建设红色旅游景区;丰顺县汤南镇新楼村以“潮客文化”为特色,打造都市田园综合体;五华“益塘流域·十里水乡”依托转水镇益塘水库水资源,美丽乡村示范片带动休闲观光旅游发展……
改善人居环境,让乡村美起来,让广大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全市349个省定贫困村全部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其中132个贫困村基本建成新农村示范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如今,路旁的茅厕、猪舍、垃圾堆已了无踪迹,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路面早化作历史,村头路口的分类垃圾桶错落有致,房前屋后树木葱郁垂荫,一个个美丽乡村焕发新颜,为梅州乡村振兴打造了新支点、新载体。
■一线案例
开启消费扶贫新模式
带动扶贫农产品
畅销大湾区大市场
日前,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梅州馆在广州开馆。来自梅州市8个县(市、区)的特色农产品在梅州馆悉数登场,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展示,让广州市民既可以品尝客家风味,又能一睹寿乡风采,这也标志着梅州消费扶贫工作迈出新的步伐。
此次梅州馆所展示的扶贫产品中100%来自贫困户。开馆当天,就已经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销售五华丝苗米397袋、祺连腐竹397包、五华高山红薯粉丝159包,为当地农户增收致富。
以产品为媒介,用消费搭桥梁。近年来,梅州市把消费扶贫作为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措施,目前建成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梅州配送中心和21个生产基地,联合广州市开展消费扶贫“五进”等活动,对接大湾区大市场,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促进贫困群众增收。
同时,积极探索“互联网+消费扶贫”模式,培育发展了淘宝梅州扶贫馆等13个主要农产品电商交易平台,推动21家企业入驻中国社会扶贫网广东馆,成功上架102个产品。至目前,全市共建成7个县域电子商务运营中心、865个镇村电商服务站点,有5个县(市)获评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实现省定贫困村全覆盖。
据统计,2019年梅州举办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286次,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售农产品总额达38.28亿元,带动农户19.3万人,其中贫困户2.59万人。
“兴宁鸽是一只有爱心的鸽子,是一只健康的鸽子,是一只美味的鸽子,买它,买它……”日前,兴宁市龙田镇镇长刘超华携手梅州新农人、陈小鸽品牌创始人陈伟波从幕后走到台前直播,为当地特色农产品站台吆喝。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直播带货”火了!以往,直播带货被认为是网红主播的专属,然而在疫情期间,从书记镇长、电商企业到农民群体都在尝试“直播带货”,探索开辟线上阵地。
镜头前,梅州县、镇一级领导干部勇于为扶贫产品“站台”吆喝、“打call”,以“直播带货”激活消费市场,成为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带货官”,推销扶贫产品,惠及贫困户,造福老百姓。
探索“直播带货”模式,梅州开创了电商助农、扶贫攻坚的新思路。当前,梅州还通过采取金融财政扶持措施,鼓励企业应急收储滞销农产品,打造更多类似“生长地”高山红薯、“陈小鸽”肉鸽等特色品牌,带动扶贫农产品远销大湾区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