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梅州库 > 典型人物

“党员就要扛起责任不负使命”

——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省港澳办驻大埔县小麻村第一书记杨裕

2021-03-23 16:41:11 来源:梅州日报

  

  杨裕(左)到村民家中了解生活情况。(林翔 摄)

       省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驻大埔县大麻镇小麻村第一书记杨裕,驻村10年来,带领3个省定相对贫困村如期出列,250多户700名相对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日前,他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受到表彰。

  10年坚守扶贫一线

  3000多个日夜,杨裕一直奔走在梅州大地上,全身心扑在扶贫一线,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让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党员干部就要对党忠诚,扛起责任和担当,不负使命,改变贫困村的面貌,让人民的生活好起来。”杨裕是这么说的,也一直为这个目标努力。

  2010年12月,33岁的杨裕来到丰顺县砂田镇岳坑村,开始了驻村生涯。三年期满后本应交棒,但杨裕选择了留了下来,于2013年5月,来到丰顺县建桥镇环中村驻村。

  2016年4月,杨裕担任大埔县大麻镇小麻村第一书记,到村的第一件事就是入户调研。“镇村干部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资料,但我还是要自己去摸查一遍,而且全村在家的农户都要摸查一遍,建立调查档案和了解实际情况。”杨裕说。经过一个多月的摸查,他摸清了每一户的务工、住房、人口、读书、基本收入等情况。

  摸清“家底”后便要撸起袖子开始干。小麻村属于典型的“一分水二分田七分山”,而且七分山地全部为国家级生态林,无法发展林业经济。杨裕便把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重点放在发展蜜柚基地、花木苗圃基地、家庭养殖、扶贫车间、电商平台等产业项目上。但是,资金从哪里来呢?

  杨裕带着帮扶规划和印制着写满乡情、贫困户情况的小册子前往各地,争取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并发动港澳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捐资捐物。据统计,在他的努力下,共累计筹集了1936万元,投入3个贫困村进行各项建设。

  53岁的脱贫户许小梅患有大病,医疗支出一直是家里开支的“大头”,且其儿子离异后带着两个小孩,一家靠打散工和养殖一些家禽的收入维持生活。筹集到帮扶资金后,杨裕立马来到许小梅家,鼓励她和儿子扩大家禽养殖规模,并给他们提供技术、鸡苗,帮助开拓销路。在驻村工作队和镇村的鼓励下,2016年,许小梅在屋后的山坡上开始了家庭养殖,养殖的鸡、鸭、鹅等家禽通过微信促销、消费扶贫、国有企业电商平台等渠道打开了销路,走上了脱贫增收的道路。一些贫困户从中看到了希望,纷纷开始养殖。为了让村民的养殖更加标准化,杨裕还经常组织专业人员到村开展种养技能培训。

  5年培养“领头雁”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但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觉悟有高有低,怎样才能让党建工作引领扶贫工作?扶贫工作队伍一走,又该让谁带领村子发展?作为第一书记,杨裕一直在苦苦思索着。他分析村里的年轻人的情况后,决定建强基层党支部,选用优秀青年大学生作为小麻村党支部带头人。年轻、有学识、眼界宽、扎根农村、热心为民是杨裕心中的人选标准。

  村民陈怡英,大学毕业后嫁到小麻村,一直以来对村里的公益事业比较热心。杨裕动员陈怡英担任村党支部委员,并和镇、村老同志一起鼓励陈怡英加强党务知识的学习,指导培养她参与扶贫和党务、村务工作。5年下来,陈怡英的工作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认可,在今年1月份结束的小麻村“两委”换届中,她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以后扶贫工作队伍走了,起码还有一名带头人,继续引领乡村振兴发展。”杨裕欣慰地说。

  杨裕还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建成了港澳青少年乡村振兴体验馆。“现在很多港澳青少年对国家的历史不熟悉,希望借助大埔丰富的红色资源,邀请港澳青少年过来体验农村生活,了解乡村振兴发展后翻天覆地的变化。”杨裕告诉记者,目前已多次组织港澳青少年和暨南大学在读的港澳学生前来体验。

  杨裕的微信昵称叫“杨农民”,“10年的扶贫工作,我早已和农民朋友打成一片了。”杨裕深有感触地说,扶贫干部要想把工作做好,就要听群众言、说群众话、办群众事,和群众打成一片,做到心中有民、心系百姓。


作者:黄钰然 刘梦林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