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公布首批农村乡土专家名单,兴宁市59名社会民间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入选。这批乡土专家中,既有大学生、种植养殖大户,也有村干部、涉农企业一把手。他们活跃在农业生产经营一线,凭借着自身专业技术水平扎根农村热土,示范带动农业技术与科技创新的传播和应用,并得到群众的高度认可。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这59名乡土专家,恰恰是近年来兴宁市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中,逐渐形成的一支覆盖丝苗米、单丛茶、柚果、肉鸽等兴宁农业优势产业的“土专家”队伍。他们大多成长于乡野田间,扎根基层农村;他们爱钻研爱学习,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向群众传授致富经,帮助基层和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信息难题。
同时,围绕建立高效优质特色产业和提高农业生产整体水平的要求,“土专家”带头建设标准化产业示范园,通过示范带动更多的农民掌握标准化技术,努力推广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现代化、品牌化的农业之路。这些“土专家”,正在成为兴宁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的“先锋队”,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领路人”。
兴农以技 亮给农民看
见到王春,是在制茶车间里。一旁的茶叶色选机正在轰鸣作业,这正是他率先引进的全梅州最先进的茶叶色选机。“不止是兴宁,临近市县——梅县、五华、大埔甚至河源紫金的茶农,都会将茶叶送到我们这来精选。”王春自豪地说。
△王春的厂里配备了茶叶色选机,极大提高了色选效率,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推动茶叶产业机械化发展。
20世纪90年代,兴宁在全市大力推广茶叶种植,那时王春便带领家人和村里的农民一起种茶、做茶。“我爱人也是做茶的,1992年,她还被当时的单位选派去参加培训。”王春介绍说。从几部旧机器起步,经过近30年的努力,王春现有面积约1000平方米,集初加工、深加工、精加工、包装、压饼精选一体化,年加工量达50吨干茶的现代加工厂。2012年成立的老社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有社员120多人。
回顾王春的做茶路,都伴随着茶叶加工机械化的创新与应用。2016年,他引进梅州市第一个茶叶压饼机,解决了茶农的茶叶积压问题,为开发茶叶新产品提供了便利。同时,他还引进集萎凋、摇青一体化的摇青机,解决了乌龙茶雨天“做青”难的问题。
除了王春的茶叶色选机,省工省时效率高的还有刘道怀、刘琴夫妇千亩柚园的“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根据柚树生长情况,设定好参数,便能给柚树进行精准智能灌溉工作。“在手机上操作一下,整个柚园不到两个小时就能完成浇水施肥。”刘琴边说边掏出手机查看浇灌情况。这套系统能有效解决传统灌溉随意性大、人工效率低下等问题,达到提高水肥利用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的目的。
△刘琴(左)和刘道怀(右)带着“情怀”回乡种柚,打造了知名的“琴怀柚”。
“农业是有根的产业。我们花了大力气来做这套系统,我有柚果种植技术,人家有软硬件技术,相辅相成,现在这套系统应用在柚果种植方面,可以说是相当完善了,我们的柚园也成了示范园。不止兴宁,梅州各地有意向铺设这套系统的种植大户都过来参观。”说起与春泥(梅州)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针对柚果做的这套灌溉系统,刘道怀满是自豪。
“刘总做事非常仔细,他在柚果种植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建议,大大帮助我们在系统上做改进。”当被问到与刘道怀合作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春泥公司负责人林仕宏这样说。
2000年,刘道怀、刘琴夫妇毕业于梅州市农业学校园艺专业。他们的同门师兄陈苑新则在农校毕业后,就进入兴宁市龙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担任技术骨干,成功打造了“龙威”绿柚品牌,是“科班出身”的专家型新农人。早在2001年,陈苑新就主导该公司柚果实现全面套袋,是梅州提倡为柚果大规模套袋的第一人。
△陈苑新致力于通过“良地良种良法”做好柚果质量管理和品牌打造。
“仓库里选不出好柚子,好柚子是在田间地头培育出来的。”陈苑新的一句话,便能看出他对于柚果品质的坚持。他始终遵循“良地、良种、良法才能出良品”的理念,看地形观地貌,选种苛刻,只选用梅州市农林科学院的柚苗。“从套袋到采摘,中间有4个月,柚果是不用农药的,所以我们的柚子必定符合绿色标准。”说到自己管理的柚果,陈苑新信心满满。
陈苑新还被梅州各县(市、区)不少柚果基地聘请为品牌顾问。“有了品质就会有市场,品牌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陈苑新说。
手机上一键为柚树施肥浇水、柚园里套好袋的柚果挂满枝头、无人机在巡视稻田……眼下已进入夏耘阶段,兴宁田间地头的农业科技元素让人眼前一亮。农业逐渐改变长久以来的“看天吃饭”,农业科学技术、科技人才、科技平台为农业发展赋能。
传道授业 带着农民干
“这就是我们合作社平时培训的地方,上个月才刚讲完一场,能坐下上百人呢。”王春指着培训室墙上的横幅介绍道,横幅上写着“生态茶园建设与管理技术培训”。除了不定期的集中培训,王春还为兴宁茶企提供茶叶机械和无偿加工技术指导服务,为茶农培训茶叶种植和加工技术,社会化服务面积达1.1万亩。“有一次,农户深夜作业时机器故障,我凌晨三点跑过去帮他看问题出在哪,新鲜茶青一点都耽搁不得啊。”回想起这事,王春只是笑了笑。
午后驱车前往位于大坪镇的广东丝苗香米科技创新中心实验基地。刚到门口,便看到罗新辉头顶着太阳,在指导合作社农户在“玩”无人机。早年从事农资销售和农技服务的罗新辉,是大坪镇第一个耕作实现全程机械化的农户。2011年,罗新辉与5位种粮大户成立了兴宁市润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现在合作社农户有上千户,农田有7000多亩,每年技术对接的农户达四五千户。
△种粮大户罗新辉致力于推广丝苗米产业标准化发展。
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罗新辉却不这样看:“一根柴的亮度肯定没有一把柴火的亮度高!”他“依托身边产业、运用身边语言、传授身边技术”的农业产业培训服务模式,让合作社的丝苗米种植得以标准化推广。“标准化是品质化、品牌化的基础。”对于这一点他有自己清醒的认识。
“我们不提倡晒谷子,晒在路边禾坪的谷子极易受尾气污染。这个就是我们建起的一条集烘干、原粮冷储、冷加工、真空包装等流程为一体的生产加工线。”罗新辉向来自大埔县银江镇参观学习的村干部和农户介绍道。据了解,常常都有其他县区的农户来“取经”。
今年58岁的脱贫户周初连,2016年开始加入合作社种植丝苗米。如今,像周初连一样在罗新辉的合作社实现脱贫的农户就有121户。
在梅州市金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35岁的陈伟波看起来异常忙碌。他从3000对种鸽起步,创办肉鸽养殖基地,到去年底,带领贫困户累计分红收益达300多万元。
△陈伟波通过农业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从一个人干到带着一群人干,他干出了成绩和经验。于是,公司创设金绿创业孵化基地,引导越来越多的返乡农民工、毕业大学生以及农村年轻人加入到创新创业领域,为肉鸽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孵化基地为农户提供创业服务、技术培训、担保融资、市场营销等服务功能。据陈伟波介绍,创业孵化基地孵化培育了2000多位农户从事肉鸽养殖行业,为30位农户提供了300多万元的免抵押低息贷款。
圆梦乡野 引着农民回
第一次见杜苑锋,经过长年日晒后黑黑的皮肤,也掩盖不住他说话时的羞涩。他今年35岁,毕业于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在校学的是“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父亲杜坤发是兴宁市茶叶协会会长,在2007年成立了兴宁市马山茶叶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于2012年成为茶叶标准园示范基地。可以说,杜苑锋是闻着茶香、在茶山里长大的孩子。
△杜苑锋特地学习茶叶营销与种植专业后回乡发展茶产业。
与父辈默默种茶、做茶比起来,像杜苑锋这样的年轻“土专家”,观念新、脑子活、点子多。他在线下创建了“客天然”茶品牌,线上建起了微信公众号宣传高山有机茶,建好了小程序商城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翻阅资料,此次上榜的兴宁59位乡土专家中,70后、80后就占了73%。年轻的“土专家”,他们了解城市所需,清楚农村所供。
王春的兴宁市老社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茶叶色选机,几乎全由王春的儿子王远辉进行调试操作。王远辉曾在惠州呆了10年,曾任TCL的设计工程师。“兴宁才是家,回来帮帮我爸,还能发挥所长,很满足了。”王远辉在机器前笑着说。
今年35岁的罗新平,是罗新辉的堂弟。他也是此次59名乡土专家之一。“我是学音乐的。谁说学音乐的不能种田!也许以后我可以在田间地头放放音乐,让我们的稻子也享受到音乐的熏陶。”罗新平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道。罗新平主要负责丝苗米的加工,他的角色更像是“厨师”:在稻谷烘干过程中控制水稻水分至关重要,就像厨师烹饪过程中掌握火候一般,掌握丰富的经验,才能把稻谷出米口感和存储安全达到最佳状态。在加工过程中,不过度加工,才能保留大米原有的丰富营养成分。
△音乐生罗新平回乡投身丝苗米种植加工行业,在实践中学习,成为新一代“乡土专家”。
记者手记:
就地取“才”用好乡土专家
乡村产业兴旺需要人才参与。兴宁是广东省农业生产大县,有着良好的农业生产基础,各类乡土人才众多。他们不仅了解实际情况,懂技术,更对家乡有感情。为了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聪明才智,兴宁不妨就地取“才”,选择在更多特色领域如茶油、坚果、高山红薯等的专才,让每一名乡土专家都带动辐射一片区域。
让乡土人才和产业、特色村精准对接。每位乡土专家联系一个或两个产业特色村,在一段时间内,重点开展乡村产业植入指导和建设,为兴宁全市乡村振兴提供典型示范。乡土专家每周至少在村里服务一次,每月开展一次组团联合服务,一起进村“会诊”,对特色村建设提供技术指导以及监督服务等。
当然,为了提升乡土专家的帮扶积极性,兴宁市还可以出台一些激励政策。为保证乡土专家们的好思路能落地。未来,希望兴宁将一村一品的特色做深做透,各村结合乡村底色,做足产业特色。(梁松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