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南口镇潭江村的鹰嘴桃迎来大丰收,家家户户挂满枝头的鹰嘴桃引来了城里的客人,不到10天时间,村民黄汉芬家的100多棵鹰嘴桃就全部摘完了。
潭江村民 黄汉芬:路很宽,很多人来自驾游摘桃子,十分好,停车也很方便,路很宽,一下子就卖完了。
村民林金胜告诉记者,要是在以前,不论怎么宣传,潭江村的水果都很难卖出去,因为路不好走,没人来收购,试过3毛钱一斤贱卖都没人要。后来,村里想办法修了路,局面才有了转变。
村民 林金胜:这条路是村里先弄路基,把路基加宽了两米多,村民捐资,大家集资。两辆车都很好会车,安全得多,村民种的桃子李子也更多老板来收购。
为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潭江村委会在2015年决定牵头修整村道,将道路扩宽至6米,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带动下,村民们参与农村公路建设的热情高涨。
潭江村党支部书记 刘远君:首先就是党员干部带头捐款,以前是有多少钱修多少路,现在是修多少路找多少钱。观念转变以后,大家都自发自捐,都肯让出土地来,捐出钱来。再加上交通部门的拨款,共筹得110万元左右。
潭江村村民 叶秋红:像修这条路,村委会说要什么,大家都支持,要用到地方啊,大家都肯拿出来。
在梅县区,像潭江村这样齐心协力建设“四好农村路”的例子还有很多。梅县区坚持共建共治共享,采取“5个一点”,即上级补一点、县级融一点、挂点出一点、镇村筹一点、乡贤捐一点的办法解决资金问题,创新推广“以资命名”“以地代捐”等模式,以党员干部为“头雁”,带动乡贤、村民捐款捐地共同建好“家门口的路”。
据统计,近四年来,全区累计筹资9.2亿元,升级改造县乡道82条418公里,通自然村路面水泥硬底化272公里,新(改)建桥梁7座。其中乡贤、群众为修路捐款9000多万元,“以地代捐”或无偿捐地3万多平方米,占道路建设面积的42%,有效破解了农村道路资金筹措、用地难题。至2018年底,梅县区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2497.4公里,通镇公路全部达三级公路以上标准,通村公路水泥硬底化率达100%,基本形成以县道为骨架、乡道为支线、村道为脉络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与国省道干线有效对接,实现镇镇相通、村村相连,并获评“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区),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