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梅州库 > 梅县区库 > 新闻报道

我们的70年——大黄村的金柚产业 富了柚农美了乡村

2019-10-04 16:35:15 来源:梅县区融媒体中心

  走进梅县区松口镇的大黄村,映入眼帘的是宽敞平坦的村道、错落有致的新房、挂满果实的柚树。大黄村金柚种植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后,梅县鼓励发展金柚产业,一株株柚子树很快从大黄村田间、山坡地上冒了出来。不久,大黄村的柚农就有一部分先富起来,成了万元户。经过30多年的发展,柚果产业成为大黄村的支柱产业,目前该村柚果种植面积超过5000亩,产量约3500万斤。

  上个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由于乡村信息封闭,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大黄村金柚的销售基本是通过种植大户带动小户,销往珠三角地区。很快,大黄村金柚产业的发展就迎来了瓶颈期,如何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脱颖而出,大黄村的党委书记廖建明首先提出了将传统产业集中抱团发展的良策。

  【大黄村党委书记 廖建明:真正说得到上变化的是从2013年开始,那时候我觉得我们国家对我们的三农工作也是越来越重视了,我们村党委也把我们全村30家左右的合作社抱团,成立一个联合社。】

  2013年,大黄村力图打破柚果产业单打独斗的局面,村两委决定组建金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为了得到大家的响应和支持,几名村干部和种植大户先后4次前往江浙、福建等地考察,回来后将先进做法与村民分享。当年12月,金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正式成立,全村200多户村民入股,共筹集资金1000多万元。

  从此,大黄村的金柚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借此优势,在镇村干部争取下,2015年梅县金柚产业园项目落户大黄村,陆续有28家合作社进驻了园区,撬动亿元社会资本流入园区,这其中不仅有本村及周边镇村的企业,还有来自广州、深圳的水果合作社在此驻扎。通过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打造,逐渐从金柚“大村”转变为柚果流转“重镇”。

  梅县区众信水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廖志君,是最早推广梅州柚的一批人之一。该合作社依托金柚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有效解决了金柚储藏瓶颈,形成了集信息化柚果交易、现代自动化柚果仓储于一体的规模化购销平台。

  【众信水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廖志君:通过抱团发展,我们这个产业园成立以来,我们的销量都是大大的提高了,我这里1年收购1500万斤蜜柚和沙田柚。已经提高了起码有50%至60%的销售量。通过设备的升级改造,柚子运到仓库后不再需要和以前一样一个一个去称了,现在全部都是用电脑分检,大大提高了效益,也方便了果农。】

  廖志君说,近几年,在园区的政策奖补下,合作社引进了自动化分选输送设备,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不仅如此,忙碌的金柚产业园还制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解决了1500人左右的就业。每到金柚采摘的季节,工人们都要从早忙到晚,把一个个柚子套袋、打包、装箱,但工人们都乐此不疲,因为活越多,代表赚的工钱越多。

  【柚农 卢定英:赚的工钱可以改善我们家庭生活。现在农历8月半前后就做多得多,一天有两三百收入。丰收季节工资高,按时间计算。】

  2018年,梅县金柚产业园入选广东首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6000万斤总存储量流转销售了超1.5亿斤柚果,库存利润实现增值超4000万元,累计产值超3.5亿元。同年,大黄村集体经济收入35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2.8万元。

  【大黄村党委书记 廖建明:乡村一定要有一个支柱产业,我们一定要把它做强做大,可持续发展,我们大黄村可以说目前在一二三产业融合中,我们已经把第一产业做好了,我们村要有一定的种植面积,我们在销售方面有一定数量,我们也带动了当地村民的就业,我们的农户致富了。】

  企业接二连三入驻,年轻人纷纷返乡发展,大黄村因此焕发出了新活力。看到家乡产业的飞速发展,在深圳从商多年的大黄村村民许耀东看到了商机,2014年他带着几十万元的积蓄回到了家乡,种植了100亩的柚树,并借助金柚产业园的辐射带动,建起了仓库收购销售柚子。

  【回乡创业者 许耀东:看到金柚产业发展得不错,所以就回来了。我种的果园有5万斤,收入有10万元。自己的金柚销售一年也能够销售200万斤了。之前种的多,就怕卖不出去,今时今日都可以卖得出去了,种越多越好。比外面的沙田柚、蜜柚都好,价钱也更高。】

  除此之外,借助电商发展的春风,更拓宽了大黄村的金柚销路。拥有多年种植经验的柚农廖伟俊,从2014开始在网上销售柚子,并在村里开了一家快递店,做起了柚子快递生意。

  【柚农 廖伟俊:自己种的沙田柚,卖2元5角到3元,是没有问题的。我如果一年卖10万斤,就有纯利润8万元。以前我们的年收入才2000元,我们现在一天都可以赚2000元。大家更注重质量了,管理得更好了,这样才能卖更好的价钱。】

  金柚产业的发展富了柚农,美了乡村。近年来,大黄村两委以修路、种树、活水、优化环境为重点,共筹资3000万元推进名人景观、道路硬底化、卫生整治、古民居修葺等工作。通过集约化开发,不仅改善了居住环境,还盘活资源做旺了乡村旅游,每逢周末都有大批游客慕名前来观光。

  【大黄村党委书记 廖建明:我们大黄村有600年的建村历史,通过把一产二产融合起来,再把我们的三产,也就是我们的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真正把我们大黄村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