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梅州库 > 梅县区库 > 新闻报道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梅县交通:70年沧桑巨变 为经济发展铺设“通途”

2019-11-05 10:25:20 来源:梅县区融媒体中心

  “泥泞小道通行艰难,交通极其不便”是梅县区群众说起五六十年代乡道的直观感受,也是梅县区过去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

  群众 宋秋英:以前出门都非常辛苦,我小孩读书骑单车去白渡中学,回来的时候,一家人都要帮他挖单车上的泥土,路坑坑洼洼,全是黄泥。

  82岁的曾昭敦是原梅县地方公路第一任站长,回忆起当年情形,满眼都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农村泥巴路画面。

  梅县地方公路站原站长 曾昭敦:第一条沙土路是开在石坑那条路,发动很多农民去建设,还发动了学校两万多学生,用了15年建设那条路,比较艰苦。当时梅县公路基本上全部都是沙土路面,路小、坡陡、弯多、断头路也多,通车速度特别慢。

  由于交通阻塞,上世纪七十年代,梅县区各乡镇普遍较为贫穷,虽然各镇很早就种植有金柚,但货车进不了村,金柚很难运出去,也制约了梅县区金柚产业的发展。

  柚农 郭浩:要用拖拉机、农用车把柚子拖到国道上才能运走。

  路通则财通。1985年,县政府作出加快交通建设的决定。“六五”“七五”期间新建公路186.4公里,改造公路98.7公里。到1990年底,全县通车里程692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25.1公里。1992年,省公路建设现场会在梅县召开,梅县交通公路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

  梅县地方公路站原站长 曾昭敦:第一条水泥农村公路建设,就是雁洋到松口那条路,当时是八八年底,八八年以后到九二年,当时我们县的公路发展也比其它县发展得快,所以在92年十月份的时候,全省公路建设现场会就在梅县召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梅县区交通迎来高质量发展期,“两高一场”快速推进,国、省道升级改造,旅游公路将各景区串珠成链,拓宽了各主村道,打通自然村最后一公里,实现了群众“出门有水泥路、有公交车”,物流车可直接到田间果园。

  群众 宋秋英:很靓的公交车,很好的路。

  柚农 郭浩:柚子可以直接让大车来载,直接拉几十吨到市场去,成本会降低,经销商也更多了,柚子的价钱也卖的比较高。

  至2018年底,梅县区通车里程达3160公里,通车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27.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条共116.5公里、国道2条共84.4公里、省道11条共461.7公里,农村公路(县、乡、村道)2497.4公里,全区通镇公路达到三级路以上,镇通村公路全部实现路面硬化,通200人以上自然村道路基本实现路面硬化,并获评“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区)。

  70年砥砺前行,70年沧桑巨变。梅县公路从无到有,从疏到密,交通建设的一次次突破,为梅县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今年十月份,梅汕高铁的开通运营,更是为梅县区经济社会发展摁下了“快车键”。

  梅县区交通运输局局长 何问安:到现在为止,我们梅县区交通基本上达到了“外联内畅”这个基本的要求,而随着高铁的开通,在我们外联方面的又更加快、高速畅通了,对我们梅县区的经济发展夯实了基础。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