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梅州库 > 新闻报道

三尺讲台搬到家!他们给这些特殊家庭带来了希望和寄托!

2021-06-24 08:04:23 来源:梅州日报掌上梅州客户端

  “非非在巷口等你们,我去叫她。”

  “非非,老师来了。”

  4月7日上午,12岁非非(化名)听到妈妈的喊声,高兴极了,匆忙地从家门前的巷口跑来,一头扎进了站在门口迎接她的梅江区特殊教育学校老师怀里。

  “你看,老师带了什么?”送教上门的赖秋兰老师笑眯眯地举起手中的水彩颜料。看清眼前的东西,非非眼里满是光芒。

折羽的天使上学的梦

  来到客厅,非非便迫不及待地想研究赖老师带来的“上课工具”。“不着急,非非,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些东西。”在来之前,赖老师已经根据非非的情况,决定好了今天要教她用水彩颜料画画,然后用彩泥在画纸上做一个汉堡包,以此来锻炼她的言语能力和动手能力。

△赖秋兰正在教授非非做“汉堡包”。

  “非非,汉堡包里有什么呀?有鸡蛋吗?我们来做鸡蛋好不好……”“做好了,你自己把鸡蛋粘到这里好不好?”……在赖老师的指导下,非非把彩泥搓成了各种形状,粘在刚刚涂满颜料的画纸上。虽然在教学过程中,非非有些执拗,但在赖老师和妈妈的一声声引导中,非非很快再次投入到创作中。

△非非上课完成作品。

  “今年进步很大,她比去年更听得懂指示,言语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很强。”赖老师向记者介绍,非非发育比较迟缓且伴有比较严重的癫痫,无法到校接受教育,只能由特教老师“送教上门”。

  在一趟趟的送教中,非非的情况逐渐改善,性格外向了,会跟其他人交流了,也会自己吃饭了……“现在活泼好多,听说今天老师要来,更是一大早就在巷口等着。”看着孩子的进步,非非的妈妈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多亏了‘送教上门’的老师,看着非非上课开心的样子,真的觉得很欣慰。接下来要跟老师多沟通学习,加强与非非的交流互动。”

  针对像非非这样不能到学校接受教育,但基本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重度残疾孩子,梅江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们遵循“家庭自愿、定期入户、送教上门”的原则,针对他们的自身情况制定和安排适合其发展的教学方法,采取走进家庭实施一对一的送教上门服务。

不同的课堂同样的心

  另一位特教老师陈敏则来到了家住梅新路的浩浩(化名)家中。她也是要给浩浩带去手工课,但跟非非不一样的是,浩浩需要在陈老师的指引下,把一条条彩纸揉成小小的球状,用来装点手工画雨伞。

△浩浩需要将一条条彩纸揉成球状装点伞面。

  浩浩今年15岁,患有严重的哮喘,情绪激动的时候身体会不受控制地抽搐发抖。记者看到,在上课过程中,虽然浩浩还是会忍不住身体的抽搐,经过安抚后,很快就能平稳下来。跟着陈老师的动作,浩浩很快就完成了上课内容。

  “我记得第一次送教上门的时候,浩浩中途突发抽搐,导致上课只能中途中断。”想起浩浩的表现,陈老师内心充满了满足感,“刚刚浩浩在上课中,揉成小球这些精细的动作他都能很好地完成,也说明他已经能控制自己的手部动作了。”

  “面对重度残疾的孩子,我们的老师为学生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比如认识数字、抛接球、叠衣服、扫地等基本能力的教学,以帮助学生适应家庭环境,培养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梅江区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邹峰说,自2017年办校以来,该校积极开展送教上门工作,教师有计划、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运动、感知、语言交往等方面的训练,教学过程不求快、不贪多,只求有起色、有进步。

  “不同于轻度残疾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他们能够独立生活,懂得感恩,就已经是最大的进步了。”陈老师说。

  每到送教家庭,客房的沙发、厨房的案板、庭院的木板,都可做课桌。老师俯首、弯腰,或蹲或站,时而谈笑风生、时而和风细雨、时而无声胜有声,一讲就是几十分钟,每个孩子在他们眼中就是整个世界。

前行的初心筑梦的路

  “特殊教育的发展体现着一个地区文明进步的程度,是一份爱心教育事业,要求教师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发挥专业特长,以每个特殊儿童的个体特殊性作为教育起点,实行个别化教育,让特殊孩子取长补短实现个人最大化发展,充分发挥个性潜能,积极自信地融入社会。”邹峰说。

  千枝万叶共蓝天。送教上门,是特殊教育学校针对特殊孩子教育方式的一次有益探索,是特殊教育学校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具体体现,既解决了特殊家庭的教育困难,又能保障重度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让特殊孩子享受蓝天下所有儿童一样的教育,享受一样的童年。“在党组织和党员的引领下,学校每位教师都主动请缨,加入送教上门的队伍中,现在,我们每周至少有4天,每天至少有4位老师送教上门。”邹峰补充说。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次送教上门其实不止是简单地给孩子送学,特教老师在送教结束后,也会向家长介绍如何在家里带孩子巩固所学的内容,引导家长参与孩子的教育、康复训练。“我第一次接触这些孩子的家长,你能想象那种场景吗?全部家长都在哭,因为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赖秋兰老师告诉记者,最大的压力不是来自学生,而是家长。“家长很难,我们更有义务教育好他们的孩子。”这是赖秋兰等特教老师一直在坚持的路。他们给孩子们带来的是知识和未来,给家长带来的是希望和寄托。

  陈敏老师也欣喜地告诉记者,经过这几年的送教上门,很多送教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地改变,这项工作也受到了不少学生家长的称赞。


作者:叶惠玲,梁永烟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