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梅州库 > 新闻报道

以改革“钥匙”打开发展之门

蕉岭广福镇广育村通过整合资源做大产业推动乡村振兴

2019-05-13 15:45:09 来源:梅州日报

  ImageFetcher (1).jpg

 在广育村,整齐码放黑木耳菌包的小公园为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增色不少。(吴腾江 摄)


       驱车驶下高速公路,穿过国道,左转就进入了蕉岭县广福镇广育村的村道。

  齐腰高的烟叶直挺挺地挤在农田里,预示着2019年又是一个好年景。白墙灰瓦的客家围挡建筑立在路旁,唤醒沉睡的乡愁。再朝前走去,一条文化长廊包围着整齐码放黑木耳菌包的小公园。常年“蜗居”一隅的广育村党群服务中心也在2019年春搬入敞亮的新址。

  广育村位于梅州市东北部边缘,距离福建省5公里,距蕉岭县城24公里,林地面积27669亩,而耕地面积仅1724亩。翻看广育村的“资源簿”,“普通”是主题:山多地少,生产分散,农产品未形成特色品牌。但就是这个普通村,依靠深化改革,把短板变成了潜力板,还将土地、人力、资金等资源化零为整,发展产业激发活力,成为蕉岭乡村振兴的一颗“新星”。

  “借鸡生蛋”拔穷根

  坐在广育村新党群服务中心办公室里,村党支部原书记黄永华呷一口茶,回忆起广育村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这位1990年就进入村两委班子的老支书,第一个职务是村委会副主任和村经济联合社社长。当时广育村经济联合社产业单一、入不敷出,账面上还有高达20多万元的欠款和利息。因为村里穷,村委换届时做海报的红纸得村干部自己掏钱买,村民的收入十分微薄。

  2002年,黄永华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为改变持续多年的贫穷状况,村党支部、村委会决定用“借鸡生蛋”的方式,盘活年久失修的小水电站,以扭转负资产情况。“当时我们决定拿出小水电一半股权租给第三方,负责维修运营并每年返还2万元给村集体。”此举的成功实践,启发了更多的“借鸡生蛋”方式在此落地。广育村人开始在烟田中套种西瓜,并小有收益。2003年,该村又引入企业主合办广育石场,开发沉寂资源。“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招商引资’。”黄永华笑着说。

  尽管产业稍有起色,但并未真正激活发展活力。此时,报纸上一则“南农实验”的征集启事引起了广育村的关注。黄永华说,抱着“让专家学者出出主意”的朴素愿望,他们开始积极争取成为试点,并最终如愿与国内知名高校携手推进乡村基层民主治理改革。这是广育村试水“改革”的第一步,广育人开始以问题为导向解放思想,借助外力谋发展。

  “借机改革”促发展

  一年之计在于春,耕耘多年后广育村迎来发展的春天。

  在第二届“村庄与中国”案例研讨会上,现任村党支部书记黄忠铎受邀登台分享了广育村以增强农村农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为目标,实施“五社协同全要素联动改革”的“活村”方案。

  2018年,蕉岭县成为全国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改革试点县。2019年初,广育村成为全县乃至全市首个成立农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的行政村,改革迈入成果运用的第二阶段。广育村还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五社联动”发展模式,成立土地、劳务、资金等合作社,解决当地发展中遇到的人、财、地问题,激活村产业潜能。村里还成立了黑木耳产业合作社,并以此为纽带链接企业和农户,发展黑木耳种植加工;企业则通过合作社为农民提供购买菌包、技术指导、保价收购干湿产品的服务。

  就在2019年春黑木耳收获时,广育村村民、黑木耳合作社负责人黄福城的黑木耳基地迎来了一批批采摘游客。他通过土地合作社流转了30亩土地,首次种植就收获颇丰。他的黑木耳通过游客采摘、电商销售和企业收购等途径,实现每亩五六千元的纯利润。在他的带动下,好几位村民跟着一起种黑木耳。广育村类似的“内有技术、外有销路”生产链,还有烟叶和水稻制种,三个经济作物轮种,实现了土地从一年两造向三造延伸。

  广福镇人大主席、广育村挂点领导黄锦坤告诉记者,广育村通过组织农民合作社经营农产品,抵抗市场风险、延长黑木耳等产品产业链。2018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35.2万元,人均收入约9600元。

  实际上,广育村的改革还体现在其他领域。2018年,广育村因为一张保洁员上门收集垃圾路线图和全省首创的“村协商监管、片招标收集、户缴费清理”生活垃圾处理新模式,吸引了省市住建部门关注,破解了长期困扰该村“清理易、维护难”的问题。

  “以‘改革’为抓手,全村发展更有力量。” 黄锦坤说,广育村下一步将深化运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破解现有黑木耳加工厂季节性突出问题;同时实施“微改造”,统一规划建筑风格体现客家特色,打造村内景观节点,并将闲置废旧房开发成精致民宿,实现现有农业产业“接二连三”。


作者:张柯 祝银清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