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梅州库 > 新闻报道

“三色”融合发展 打造美丽梅县

梅县区厚植绿色生态激活红色资源做强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2019-04-09 09:23:22 来源:梅州日报

  梅县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市的决策部署,结合当地实际,以生态引领绿色发展,精雕红色文化,做优红色经济,做精特色产业,综合施策、全面发力,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激活红色资源  探索发展新路

  “没想到这里90多年前也是一处革命热土!”趁着清明假期到梅南镇九龙嶂革命根据地参观的游客李伯说。随着梅县区红色资源的不断挖掘开发利用和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前来瞻仰革命遗址的游客越来越多。

  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游客的增长也带动了当地的发展,九龙村茶农柯歆元正是这些年村庄变美、农民钱袋子变鼓的见证者。“游客越来越多,我的茶叶卖得越来越好。”柯歆元高兴地说。有些村民瞄准了商机,随着红色资源开发走上致富路。水美村如今已发展了红军客栈、红军茶、红军酒等红色生态富民产业,“水美鸡”“水美蜂蜜”“水美茶叶”等品牌远近闻名,2018年该村实现产值796万元,村民年人均增收2270元。

  梅县区有着悠久的革命斗争历史,是原中央苏区范围,广东省重点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丰富,日前入选了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据统计,该区有革命遗址(旧址)68处,主要集中在梅南和松源。目前,该区以九龙嶂革命根据地为重点,整合全区的红色资源进行统一开发利用,同时加大对红色产业的扶持和推广,并对现存革命遗址进行抢救性保护。接下来,该区将充分发挥“1+1>2”的红色旧址和生态休闲旅游景区完美结合,助力乡村振兴。

  培植小镇经济  推动三变效应

  多年来,雁洋镇长教村的雁南飞茶田度假村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招聘长教村村民发展精致高效农业,实现荒山变茶园、林区变景区、古村落变旅游区,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休闲观光产业。“现在在茶田打工有工钱,还有租金收,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真是太幸福了。”谈起10多年来的变化,村民叶伯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长教村的发展历程是梅县区实行“三变”改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梅县区不断在农村“三变”改革中积极探索,以加快特色产业发展为目标,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为目的,因地制宜盘活资源,通过改革让农村未利用起来的资源、资金盘活,促进产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增加农民收入。

  此外,该区还积极挖掘地方特色,打造特色小镇,实现差异化发展。水车镇白沙村利用水资源,激活了“一池春水”。“水是白沙村最大的特色,我们做足‘水’文章,发展新兴产业。”水车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环境整治提升水环境来吸引游客,利用白沙村拥有弱碱水资源的独特优势引进公司打造弱碱水高端矿泉水品牌,做强水经济。

  “梅县区在打造特色小镇过程中,始终紧跟时代脉搏,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着眼乡村新业态,聚焦新兴产业,着重发展生物医药、健康养生、绿色食品、文化旅游等朝阳产业,争取在金柚、绿色水资源等行业有新突破,做精做强特色小镇”。梅县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借助‘外脑’、打开思路、选准方向、突出产业、打造特色,努力走出一条特色鲜明、产城融合、惠及群众的特色小镇新路子。

  精准施策破题  力促乡村振兴

  远近闻名的“厨师村”城东镇玉水村有十分之一的人口从事餐饮行业,壮大了客家菜产业,带动了村民致富;松口镇富坑村以党建“领航”,不仅让新农村建设的“面子”更加靓丽,也培育壮大了支柱产业……这是梅县区在探索乡村振兴路上所作出的一个个实践。

  近年来,梅县区精准施策,兴产业、美生态、淳乡风、塑人才、强组织,精心构筑“山水梅县·客韵乡村”,有效破解乡村振兴发展难题。瞄准金柚、茶叶农业主导产业,实施农业品牌工程,发展了一批有特色的产业,推动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实施“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成立乡村振兴研究实践中心和美食协会,培育了一批客家菜名师名品名店和乡村经理人等。实施“百企帮百村”工程,引导151个企业结对帮扶133个村,鼓励乡贤和乡贤企业捐资支持美丽乡村建设。活化利用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建设,率先建成了南源世第家风家训教育基地,每个镇创建文化礼堂3个以上,建成文明镇村107个。设立了一批清洁超市,创建了一批美丽庭院,打造了一批精品乡村,侨乡、七贤、白沙、大黄、横坊等精品示范村初见成效。抓实“头雁工程”“党员先锋工程”,狠抓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撤换了22名村党组织书记,推广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评星定级量化管理等做法,选派300名区直干部开展“回乡联村”共推乡村振兴,强化了一批“有温度”的党建,让乡村有了坚强的堡垒。


作者:刘洪桥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