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梅州库 > 新闻报道

织城乡一体森林网 送生态惠民大礼包

启动"创森"工作4年来梅州绿色版图不断扩大,生态质量持续提升

2019-09-30 15:23:20 来源:梅州日报

  

梅平高速穿行在郁郁葱葱的青山中(高讯 摄)

  

市民在公园里惬意骑行(高讯 摄)

  

剑英湖畔的落日余晖(高讯 摄)

  “树树笼烟疑带火,山山照日似悬金,”唐代诗人张彤描述的柚果采摘盛景,在梅州大地生动呈现。9月的梅州是金色的,金色的基调是绿色。

  作为广东生态发展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屏障,梅州不仅肩负着推动苏区振兴发展的历史使命,更担负着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保护好绿水青山的社会责任。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 4年来,梅州绿色版图不断扩大,生态质量持续提升,市域森林覆盖率73.76%,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89% …… 绿满梅州正成为现实,绿入人心已显出成效。

  记者从市创森办获悉,按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要求,40 项考核指标均达到或超过。梅州已基本建成生态环境良好、森林体系完善、林业产业兴旺、森林文化浓厚、支撑体系完备的国家森林城市。

  增绿有方

  先行先试 守护绿色版图

  梅州,2018年中国美丽山水城市之一。一江碧波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是梅州的“素描像”。

  S223线游览线路入选广东最美旅游公路,沿途青山相伴,绿树相迎,红花辉映,秀美风光让游人应接不暇。

  广东省生态修复示范点称子岌山场就坐落于该路段的中间位置,如同一块翡翠耀眼夺目。然而在10年前,这里还是“最美公路”上最后一块山体裸露的“伤疤”。3549亩山体中1600亩土壤严重酸化,PH值竟达到3.2-4.4,还有1900多亩PH值也低至4.4-5.7。梅县区林业局副局长刘建潮用“寸草不生”描述当时的场景。曾经多少工程队在此复绿却无功而返,而今又有更多林业人来此考察,称其为“一个奇迹!”

  要彻底改变荒山秃顶,必须切断污染源。2012年,梅州市委、市政府下决心关闭明珠化工厂,一批批专家前来为山体把脉诊治。“当时有专家提出把所有受污染土壤移走,但需要3600多万投入。”梅县区林业局副局长刘建潮回忆。面对资金的缺口,梅州并没有停下复绿的脚步。2014年起,在市、区林业部门及市林科所努力下,最终仅以1500多万元资金投入,换来满山青翠。

  如今走在称子岌山场中,亭亭如盖的树荫将正午烈日变成斑驳光斑映照在草地上。“基本都是6米高的大树了,当年污染最严重的地方现在长势最好。”梅县区林业局高工黄国烽笑言,由于树长得太密,专家建议适当间伐提高林相。

  称子岌山场的奇迹,是梅州保护生态的注脚之一。梅州对生态的重视更体现在立法层面。2015年5月,梅州成为全省首批获得地方立法权的设区市,至2016年底首部实体法《梅州市森林火源管理条例》三审通过。这部地方性法规为梅州保护青山绿水赋予了法律上的保障。

     2019年,梅州提出以生态文明争取走在全省前列为首的“六争六补”工作,确保2019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梅州市首份参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件——《梅州市服务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于日前印发。该文件对梅州在大湾区建设中生态定位细化,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最美“后花园”、最佳“康养地”等更高要求。

  在守护绿水青山征程中,梅州始终砥砺前行。梅州实践探索出造林新机制,当年下达造林投资计划在次年5月底前完成造林作业任务,实行造林“一包三年、一种三抚育”模式,造林抚育工程款由一次性拨款方式调整为“4:2:4”的三年支付模式,彻底告别造林任务“一年生,两年还,三年见阎王”的现象。该做法得到广东省林业局肯定,并纳入全省造林工程管理模式改革试点工作之一。至2018年,梅州市森林蓄积量为5939.9万立方米,粤东北“翡翠”碧色更浓。

  2019年8月底,平远县开始实施林长制试点工作。作为全省四个试点县之一,平远将在2019年建立县、镇、村三级林长制体系,三年内探索具有平远特色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机制,全面完成林业“扩绿、提质、增效”行动目标任务,为全省林长制试点工作起到示范作用。

  “绿”动梅州

  打造全域美景 破解城乡二次元

  翻开梅州城区地图,绿色是最显著的色彩。道路两旁、江河沿岸,绿色如丝如缕环绕四周。马鞍山公园、泮坑公园、梅花山公园、百岁山公园等城郊型公园,滨江公园、芹洋湿地公园、亲水公园等江岸公园,剑英公园、客家公园、文化公园等城市公园,如星罗棋布,洒在梅城土地上,为市民提供一个个优质绿色空间。

  举目眺望,环城皆林,城中更是绿韵深深。创森以来,全市累计完成绿化造林3.831万公顷,森林抚育20.962万公顷。 绿色发展根基得到夯实,梅州的生态福利礼包“年年派送”。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道路上,梅州交出了一份镌刻生态印记的答卷。

  溪宫路社区公园是城区“最年轻”的公园之一。这座由闲置空地变成了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城市“林窗”,小巧别致。一开放就成为城市的一道街景,成为市民喜爱的绿色休闲场所。“这里是铁皮围蔽的闲置空地,现在变成了小公园,绿化做得很好,环境美观。”附近居民刘先生说。

  像溪宫路社区公园的大大小小城市公园,梅州新建了18处。启动创森以来,梅州通过规划建绿、见缝插绿等形式,不断扩大公园绿地面积。全市扩建公园 7 处,新增 (含改扩建)公园面积 858.6 公顷,并投入 2.6 亿元,对城区主要公共场所绿化升级改造、城区街道行道树补种补植,激活城市绿色细胞、植入生态美景。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梅州在大力推动森林走进城市的同时,公园也在跑步下乡。

  “过去整个区只有个别镇才有森林公园,现在基本各镇有1-2个森林公园。”刘建潮口中的变化,是梅州市统筹推进城乡绿化建设一体化,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乡环境的缩影。

  梅南镇森林公园距离圩镇1公里,是梅南镇圩镇和沿路多个村庄居民生态后花园。循阶而上,银叶金合欢、梅花、桂花夹道欢迎,凉亭、健身器械沿路设置,耳边不时响起鸟啼蝉鸣生态乐符。

  这是一座变废为宝的公园,也是一座各界参与建设的公园。“原址曾是一座镇级垃圾填埋场,臭气熏天。坐摩托路过门口,苍蝇都能趴在肩膀上不走。”梅南镇林业组组长宋理华道出公园“前世”。

  而“蜕变”则凝聚了社会各界力量。“当时把垃圾填埋场改建森林公园计划刚定下来,乡贤、居民就大力支持,有钱出钱、有苗出苗,政策奖补外的建设资金缺口很快补齐。”梅南镇人大主席黎国标告诉记者。

  生态建设好不好,群众说了算。当年搬离的村民又陆续回迁返乡,也带旺了沿途种养经济。

  据统计,创森期间,全市新建森林公园 37 处,总面积4048.70 公顷,累计完成乡村绿化美化工程示范点 260个,建成4个“广东省森林小镇”。2019年梅州又有9个村获批建设绿美古树乡村。推窗赏百花,出门入森林的生态画卷正在梅州大地徐徐展开。

  “绿”享红利

  林下产业崛起 拓宽农民致富路

  翻过蜿蜒的山路,记者来到三圳镇东岭村。作为广东省第二批红色村党建示范点,启动“红色村”建设以来,越来越多人认识东岭村,也为当地自然环境所着迷。

  坐在红星客栈的会客室里,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起每逢节假日客栈订房体验生态游的火热场景。1公里外,蕉岭五福之乡长寿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徐贻宜正带着工人一起制作冬菇菌包。2019年,仅冬菇菌包,他就接到了30万包的订单,灵芝、金线莲等林下经济作物种植规模逐年扩大。林下经济不仅成为东岭村产业发展主力军之一,也让昔日猪倌成功转型为林下“掘金人”。

  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梅州市委、市政府就牢记叶剑英元帅的殷殷嘱托,大力实施“希望在山、希望在路、希望在外”发展战略,向山进军,耕山致富,并成功将零星种植的柚果培育走向规模化发展,陆续打造出梅州柚、嘉应茶等优势农林产业。近年来,梅州立足生态发展区定位,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向深入,越来越多人将发展目光投向梅州广袤山林,林下经济“富矿”价值愈发凸显。

  在梅县、兴宁、平远交界处,有一片两万亩的梅片树林,将曾经矿区的斑驳一一遮盖。曾经,周边居民为了生计上山砍树,如今,为了追求更好生活,众人又种上了梅片树,为荒山披上“绿衣”。

  秋后入冬,梅片树(又称龙脑型阴香)就进入规模化采收期。 “我山上100多亩梅片树,广东华清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保价收购,每年都能带来约30万元稳定收益。”在梅县区水车镇,老林农刘火星指着一片青葱山林高兴地说。十年前,他还是一名东奔西走的泥水工。在企业带动下,他才回到家乡上山种起梅片树。靠着一棵棵“致富树”,刘火星在城里买了新房,日子越过越好。

  还有更多人跟刘火星一样,迈入了“不砍树也能致富”道路。梅州各级林业部门通过深化林权改革、搭建林权流转平台、培育林业合作社和实施“三个一百”工程,激活林业资源要素市场,营造林下经济发展好环境,引导林农致富,实现林业综合效益的提高,实现“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据统计,“创森”期间,梅州完成新增林下经济面积8022公顷,新建和更新改造经济林基地5747公顷,用材林基地4213公顷,超额完成规划任务,2018年林业产业产值达141.66亿元。


作者:钟文丽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