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梅州库 > 新闻报道

长卷铺开绘新图 世界客都绽芳华

70年来梅州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功能日臻完善

2021-08-03 17:29:05 来源:梅州日报


梅州城区航拍图(高讯 摄)

  

游客乘坐古城一线在修葺一新的老街中穿梭游玩(高讯 摄)  

万达广场(高讯 摄)

  前 言

  梅江两岸,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远处群山如黛,连绵不绝,又暗藏生机。新中国成立70年,是梅州城市面貌发生巨变的70年--中心城区道路、桥梁、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城乡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建筑业带动城市建设发展日新月异,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使城市旧貌换新颜,大型商业综合体和精致住宅小区为城市增光添彩……70年来,梅州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的承载力、辐射力、带动力显著增强,城乡宜居水平大幅度提高。

  科学规划,大格局拉开城市框架

  蜿蜒流淌的梅江河见证了岁月沧桑,也倒映着梅州城市巨变。

  “梅城最早的城市规划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时任县长彭精一对旧城进行大规模的规划建设。”梅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薛兴冰告诉记者,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梅州城区建成区只有如今的凌风东西路一带,面积约2.1平方公里,人口两万人。“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梅城没有新的总体规划,城市建设发展很慢。”薛兴冰说,当时主张“先生产后生活”,梅州城区的范围随着一个个工厂的设立而延伸。

  改革开放以后,梅州的城市规划建设迎来了大的改革。梅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张晓介绍说,从1977年至今,城市总体规划几经完善,先后编制了1979、1988、1993、2015四版总规,提出以“开发建设江南新城区、完善优化江南建成区、改造提升江北老城区、创新建设梅县新城区”的总体思路。“整体来说,梅州城市中心逐渐由北向南推进、向西拓展,城市规模由小城市逐步向中等城市迈进。”张晓说。

  “当时梅州城市人口不到20万。如今的新中路、梅江三路以北都是大片农田,现在的鸿都花园、帝景湾那一片是涤纶丝厂,属于城郊边缘。”薛兴冰谈起自己1994年大学毕业到梅州工作时的印象:客家公园所在地是造纸厂,东山教育基地上钢铁厂、东风水泥厂比邻而立;芹洋地势低洼,经常发生洪水灾害,加上没有桥梁沟通,当时来说属于非常偏远的地方。薛兴冰向记者介绍说,1993年“以地换堤”后,完成的梅江23.6公里南堤、北堤、西堤改造工程解决了水患问题,并以“一河两岸”为轴拉开了城市的规划框架。

  “大约在2005年之前,梅州城区属于小规模发展,从城市边缘一点点往外延伸。2005年之后,梅城开始规划新区,城市规模迅速扩大。”薛兴冰说,中国客家博物馆、东山教育基地(包括东山中学剑英校区、广东汉剧院、院士广场、亲水公园等)、江南东片人居环境改善工程都是在2005年至2012年期间实施建成的。

  从2012年至今,梅州城市发展走上“快车道”。2013年11月,嘉应新区获省政府批准实施,成为梅州产业发展的主要平台和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重要载体,城市发展空间被迅速拉开。万达广场、东汇城和义乌小商品城所在的江南新城,广州大桥联通的新城东部芹洋半岛品牌战略区,富力城和锦绣国际所在的梅县新城,梅江碧桂园和海吉星农贸市场所在的旧城北部,让中心城区扩容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皆有建树。

  沿着梅州城区学海路向南而行,宽阔的马路边高楼迭起,难以想见仅数年前,这片位于梅江区金山街道的芹洋片还遍布着杂乱的农民房。今年69岁的市民曾环耀一直住在芹洋,亲眼见证了芹洋半岛几十年间的发展变迁。“以前大家都说:有女不嫁芹菜秧,天旱无水洗背嚢。”曾环耀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芹洋被认为是“梅城最差的地方”,后来碳厂、水泥厂、砖厂、磷肥厂等陆续建成投入,芹洋人的生活水平有所提升,但污染很严重,“以前做梦也想不到芹洋会发展成今天的样子。今年我一家人住进了回迁房,学校、医院都配套了,生活非常舒服方便!”

  如今,以梅州市政府为中心的“江南以及江南新城”、以梅江区政府为中心的“江北老城以及芹洋半岛”、以梅县区政府为中心的“华侨城以及梅县新城”构成了梅州城区,随着保利、万达、恒大、富力等一批知名房企的入驻,购物和产业商圈逐渐成熟,加上高铁通车后带来的“高铁效应”,世界客都的新形象变得越来越清晰。

  内外兼修,大建设构筑“三宜”城市

  一座城的发展,关乎一城人的幸福感。城市品质提升,不仅在于“可见度”,更在于“可感度”。

  民以居为安。从福利房到商品房、从小平房到高层楼房、从小居室到“豪宅”……70年来,梅城人的居住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国家住房政策的指导下,梅州市住房制度经历了从早期的“统一管理、统一分配、以租养房”的公有住房实物分配制度,到上世纪90年代公有住房开始出售,居民住房需求开始释放的过程。

  薛兴冰向记者介绍说,1979年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华侨、归侨和侨眷用侨汇购买和建设住宅。得益于这个政策,上世纪80年代初,归侨归眷们回梅投资建设了五洲城和华侨新村,开创了梅州商品房开发的先河。1992年12月,梅州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商业城及住宅区——梅县华侨城香港花园奠基动工。“这是早期梅县的大型成熟社区。我印象很深,当时香港花园的宣传口号是’事业成功的标志,崇高身份的象征’,有不少华侨、客商在那里购置了房产。”薛兴冰说。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日益繁荣,使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小高层、电梯房”越来越成为幸福生活的“标配”。2010年底,碧桂园拍下江北月梅路地块,正式进军梅州市,成为首家进军梅州的大型外来房地产开发企业。这之后的8年间,富力、万达、奥园、恒大、保利等9家全国百强房企先后进入梅州开发房地产,大大丰富了市民居住的选择。

  “生活变化太大了,放在30年前,想都不敢想!”作为地道的梅城人,今年60岁的丘先生真切感受到了城区建设带来的生活环境变化。“以前,过个年办年货要在泰康路、油罗街、元城路、平安桥各个市场转,不花上一两天很难办齐。”丘先生告诉记者, 到上世纪80年代,梅州首家大超市五洲城商场开业,之后便很少再到老城区购物,“那时候每周末都会带儿子去逛超市,买上一周的生活用品和零食。”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日益发展,梅州人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观念不断变化,多功能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应运而生。2014年,梅城第一座大型商业综合体——客都汇商业广场正式开业,开业当天便吸引了十多万客流。此后,商业综合体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仅两年间梅州就有10个商业综合体陆续开业。其中,梅州城区在江南、江北以及新县城均有布局,如江南片区的东汇城、万象汇、万达广场等,江北片区的万佳时代广场,新县城则有锦发商业广场和客家新世界等商业综合体。不仅如此,目前还有时光梅州、集一奥园广场、梅州富力城等商业综合体正在开发建设中。

  除了居住条件改善了,出门就有大型商圈,优质的教育、文化、医疗资源更让市民廖小姐欣喜不已。“我儿子在附近的鸿都小学上一年级,接送都方便;我时不时去健身房和游泳池,家里老人能到社区活动中心下下棋,居委会还经常组织大家参加各种活动,一家老小都喜欢得很。”廖小姐的言语里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


作者:刘晓娟 丘佳溢 林仪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