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梅州库 > 新闻报道

力改乡村貌 蝶变绽新颜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梅州市开启了农村发展的艰辛历程,谱写出新时代农村发展的壮丽篇章

2019-09-30 16:20:14 来源:梅州日报

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借力新农村建设东风,倾力打造“自在侨乡”旅游品牌,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林翔 摄)


梅县区大黄村金柚产业园的生产线,可无损测定柚果的糖度,并根据柚果的糖度、大小、外观等进行分类。(连志城 摄)


梅县区程江镇大塘村设置红黑榜单,助推乡风文明。(连志城 摄)

  前 言

  七十年斗转星移,七十年沧桑巨变。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梅州市开启了农村发展的艰辛历程,谱写出新时代农村发展的壮丽篇章,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挥汗如雨的田间劳作被更多农业机械化工具所代替,低矮的住房变成宽敞明亮的楼房别墅,漫山遍野特色产业百花齐放,告别“垃圾靠风吹、尘土满天飞”……“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将不再是梦想。

  脱掉“脏外衣” 还原田园景

  每天天微亮,汤南镇新楼村的保洁员就带着清洁工具,推着小车开始清扫,负责清运的保洁员则用清运车把收集点的垃圾转运到中转站。而跟随他们的脚步走过的是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一面面绘制着五彩图画的院墙,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

  这些画面都是以前的村民们不敢想象的画面。新楼村是丰顺县人口最多的行政村之一,其间不仅坐落着种玊上围,还散落着约40间古祠堂,但以往因缺乏排污设施和长效保洁机制,加上村民卫生意识淡薄,村道、池塘成了村民垃圾和生活污水的排污所,形成“垃圾靠风吹,池塘就是污水塘,旱厕到处建”的脏乱局面。近年,该村通过村民理事会调动群众力量,争取乡贤支持,让大家共建新农村、共享建设的成果,现在百年古村脱掉了那件掩盖了文化气质的“脏外套”,200多个粪坑拆除改造成小公园,村里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成立了网格化保洁员队伍负责每天的清扫和清运,建设了一条贯通丰达路的主干道,安装了路灯……古村新景在节假日引得一批批游人慕名前来。

  乡村正在脱掉“脏乱”外衣。现在,梅州市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引领,全力推进以“三清三拆三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突出开展“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专项行动,推动贫困村基础设施提升、村庄环境向“三化”转变。至今年6月底,全市9838个自然村基本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乡村变化激发了村民内生动力,主动参与家园美化。其中,梅县区提出引导群众共建美丽庭院,各镇也纷纷发出倡议书,号召村民争做改善环境的先行者、文明村风的倡导者,提升群众创建热情。“村里环境这两年改善很大,我们也尽力将自己家周边整理得好看一点,为美丽村庄建设出一份力。”在石扇镇村民肖先生说。

  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让村庄逐渐脱下“脏乱差”的外衣,换新颜的村庄恍如深闺明珠不再蒙尘,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注意。在丰顺县北斗镇拾荷村,原本杂草丛生的榕江北河支流河道经整治后,河水蜿蜒而下,远处青翠欲滴的群山、近处青砖黛瓦的客家民居建筑倒映在清澈如镜的水面,干净整洁的河堤成为村里的新景,不少村民办起了农家乐,还计划将自家民居改造为民宿,发展乡村旅游……

  特色产业放异彩 村庄家庭富起来

  进入八月,行走梅州乡野,只见房前屋后、田园山坡坠满了沉甸甸的金柚,“柚”惑扑面而来。走进松口镇梅县区金柚产业园,可以看到柚果糖度无损检测分选机正在对柚子进行清洗、保鲜、分级,工人们在“柚”海中忙着包装、运输蜜柚……

  变化得回溯到上个世纪,市委市政府提出“希望在山”战略后,一株株柚子树很快从大黄村田间、山坡地上冒了出来。大黄村是“中国传统村落”、“中国美丽乡村示范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随着柚产业发展,大黄村部分柚农先富起来,成了万元户。2013年,该村打破柚果产业单打独斗的局面,成立金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大黄村金柚产业由此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2018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35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2.8万元;2018年,梅县(大黄)金柚产业园销售了1亿多斤金柚,销售额达3.5亿元,实现利润4000多万元,解决了1500人左右的就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梅州市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兴修水利、改良种植、推广农技,农业生产得到一定发展,建成一批金柚、蜜柚、脐橙、龙眼、青榄、烤烟、茶叶、竹木等农业商品生产基地,涌现一批小庄园和农业龙头企业,被国家授予“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的称号。

  与此同时,一大批专业镇、专业村,“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在广梅对口帮扶带动下,每个贫困村“量身定制”了产业发展规划。据统计,开展精准扶贫至今年6月底,实施产业扶贫项目约11.32万个,突出抓好特色项目,如实施光伏扶贫项目411个、旅游扶贫项目56个,建立农电商平台189个。

  红黑榜单知荣耻 知贤颂贤树新风

  “讲文明,树新风。大家一条心,建设大塘村。” 这是梅县区程江镇大塘村随处可见图文并茂的文明标语。依托文明标语内核,村民们已形成常态化的志愿服务。以往农村鲜见的文明新风“红黑榜”跃入眼帘:把对乡村建设有益有贡献的上红榜,将脏乱差及违反村规民约等不良行为上黑榜,有效推进乡村建设共建共享。

  村庄变美了,村民变富了,村民淳厚朴实的民风也得以保存,这是大塘村大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成效。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体现在村容村貌的改观,还可见于乡风文明的形成。在距离约70公里的平远县东石镇成立村规民约、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和村民议事会“一约四会”,同时还推行“星级文明户”“孝老敬亲好媳妇”“客都好乡贤”等评选活动。该村村民理事会会长林均粦说,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充分认可,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氛围逐渐形成,向善向好的社会风尚已成为行动自觉。

  一桩桩、一件件,都见证着乡村从落后到文明的发展过程。“现在只要是促文明树新风的公益事业,村民便云集响应。”蕉岭县广育村干部们如数家珍地说, 60岁的老党员黄福平退休以后一直热心村里的各项事业;85岁的黄志聪、76岁的丘寿昌也积极参与家乡建设……

  小故事

  返乡创业者越来越多

  “以前最明显的感觉就是交通不便,运输上要费很大功夫,用水用电也不稳定,有些村子甚至都还没有通上自来水。”梅州市金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伟波是一名80后,谈起2010年返乡创业之初的梅州农村,直言自己当时花了一段时间去适应。

  但9年后的今天,梅州农村又是另外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不仅平整的水泥路延伸至各村,就连路灯也在许多角落亮了起来,晚上的村道再也不会乌漆嘛黑了。”陈伟波告诉记者,加上用水用电稳定、网络信号全覆盖,为他们发展事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信心。

  2010年,在深圳工作的陈伟波接下亲戚陷入困境的鸽子养殖事业,以3000对种鸽起步,发展至今年出栏量达200万只,2016年开始走上精准扶贫道路,至今已成功带动507位贫困户脱贫。“这9年间,我看着许多产业落户农村,越来越多新农人回来助力乡村振兴。”陈伟波说,通过整合农村资源,农民增加收入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种植、养殖,需要起早贪黑到市场去卖,现在动一动手指,利用电商平台,在家门口就能卖得一个好价钱,经常还供不应求,加工制造、乡村旅游、采摘体验等更是大大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农业技术发展、农业模式转变等,农民素质大有不同,从十几年前的自卑,到现在的自信、自豪,乡村已从1.0升级为2.0。”陈伟波说,以前大家都想“逃离”农村,现在返乡青年越来越多了。

  数说梅州

  ●至今年6月底,全市9838个自然村基本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完成率85.38%;全市需要单独编制村庄规划的1766个行政村中,已完成1066个,编制完成率为60.4%;全市11522个自然村中,有10021个完成了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工作,完成率86.97%。

  ●全市已配置村内垃圾收集设施的自然村数达100%。全市村庄保洁覆盖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97.61%,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比例达49.33%,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达56.27%。

  ●全市349个省定贫困村全部建成干净整洁村,其中有52个村基本建成新农村示范村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949年的40元,2018年时已增加至15173元;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222元。

  ●2010-2012年,全市落实帮扶资金34亿元,实施经济发展项目4991个,551个省定贫困村共计4.4万户、17.89万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2013-2015年扶贫,全市落实帮扶资金27.0495亿元,386个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重点村共计37155户、145998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2016年至2018年底,全市累计筹集扶贫资金36.94亿元,投入使用31.77亿元,349个省定相对贫困村55712户150958贫困人口,共有52822户142088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脱贫率为94.12%。


作者:郑炜梅 刘 巧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