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口镇发展铁皮石斛产业助农致富。(张云花 摄)
水车镇白沙村发展民宿,激活乡村经济,带动贫困户脱贫。(刘洪桥 摄)
光伏发电项目为贫困户带来“阳光收入”。(王雅 摄)
近年来,梅县区按中央和省、市关于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部署,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的脱贫攻坚任务,以“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确保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工作目标。
2017年,该区共筹集帮扶资金2.75亿元(2016年以来共筹集4.23亿元),共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4568万元,实施帮扶项目4.4万个,帮助转移就业2382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2016年实现脱贫3815户5840人,2017年脱贫2315户6695人,两年共实现脱贫73%。
突出党建领航
示范带动脱贫
梅县区共有32个省定贫困村,选配党建工作人员51人,选派第一书记32人,驻镇工作组成员70人。为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领导责任落到实处,该区坚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通过换届选举选优配强镇村班子,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并加强驻村干部管理、落实驻点直联制度,抓好教育培训,提升干事能力,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梅县区深入开展党员“三带富”活动,以培养一批党员致富帮扶带头人、培育一批脱贫攻坚先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一批党员创业带富示范基地为抓手,打造一支信念坚定、执行政策、服务群众、创业致富、维护稳定、弘扬文明的党员先锋队伍,实施省定贫困村党建示范工程,加强省定贫困村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贫困村党组织组织力。同时保障村级组织办公经费、村干部基本报酬、驻村干部待遇等,让各级干部安心扶贫。
因人因地施策
扶智扶志脱贫
为树立贫困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脱贫信心,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梅县区制订出台了精准扶贫项目“以奖代补”实施方案,对参与产业项目的贫困户实行“奖勤罚懒”“奖补与收成挂钩”的措施。同时,建立了扶贫开发项目库,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金融扶贫等办法,以种植、养殖、电商、培训等方式,因人因地安排帮扶项目。据统计,2017年梅县区共引进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51家,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67个,发展乡村旅游项目12个,建立电子商务平台40个,实施光伏发电项目28个。
针对农村贫困户文化水平较低、就业门路不多、家庭收入单一的状况,梅县区还着力开展智力帮扶,落实教育政策资金545.63万元,帮助贫困户适龄子女入学及免费就读各类技工学校,实现贫困家庭“走出一个、带出一户、脱贫一户”目标。并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及电商培训,帮助贫困户拓宽就业门路,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年自主创业,提升群众致富能力。
发展特色产业
长效增收脱贫
走进松口镇富坑村,映入眼帘的是新农村欣欣向荣的景象:花园式的候车公交亭,村民们在文化活动广场上休闲健身,农田水利设施在不断完善……该村的变化都离不开产业的支撑。
富坑村抓住我省将省定贫困村打造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的机遇,多方筹集资金助推村内产业发展和环境升级。目前,该村已确定以金柚种植为主导产业、蜜蜂养殖为主要产业、鸡鸭猪饲养为主要辅助产业的发展框架。该村还将以农民合作社为依托,与农业龙头企业进行产业对接,引导贫困户、村民以资金或柚果方式入股,由企业对柚果进行统一管理、销售,售卖后按一定比例分红,进一步激活贫困户干事的积极性。据悉,2017年富坑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5万元。
梅县区在实施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原则,有效实施“特色种养”“民宿经济”“光伏扶贫”“投资收益扶贫”等帮扶措施,全面形成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1+N”政策体系,鼓励贫困户通过合作经营、参与生产劳动等方式获取租金、分红收入和劳务收入,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脱贫攻坚没有局外人,精准扶贫永远在路上。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按照今年‘两会’要求,持续打好脱贫攻坚战。坚持分类施策,精准扶贫,实施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特色产业、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措施。同时,要巩固成果,健全机制,将扶贫与扶志、扶智,‘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健全脱贫攻坚长效机制,切实提升脱贫实效,坚持‘回头看’,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梅县区委书记钟光灵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