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梅州库 > 新闻报道

昔日吃水难,今朝水长流!广东蕉岭实现城乡供水全覆盖

2021-08-24 16:31:48 来源:梅州日报-掌上梅州客户端

△蕉岭县龙安村村民叶宇慧正在准备午饭,她谈起自来水,露出幸福的笑容。

  在蕉岭县蕉城镇龙安村,正在为家人准备午饭的村民叶宇慧拧开水龙头,水哗啦啦流到水槽里新摘的蔬菜上。“以前没有自来水,村里井水也不干净,即使是大冬天,也要花上半天时间去很远的山里挑水喝。自从通了自来水,生活方便多了,洗衣服、洗菜直接拧开水龙头就可以了。”叶宇慧高兴地说。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蕉岭县围绕“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分区分类、全面覆盖”的思路,坚持“全县一盘棋,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护”原则,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实施、严要求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通过“政府推动、政策带动、社会联动”,多方筹措整合资金,破解投入难题,扎实办成、办好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供水工程。  

整合资金补短板 群众喝上“放心水”  

  “昔日吃水‘难’,今朝水长流,从此幸福的日子有了奔头。”龙安村党总支部书记郑小峰激动地告诉记者,得益于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龙安村自来水管网延伸到了家家户户,彻底结束饮水难、用水难的历史,村民们喝上了稳定的“放心水”。从“用水不便”到“用水方便”,从“有水喝”到“喝好水”,龙安村村民生产生活用水的变化,只是蕉岭县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近年来,蕉岭县不断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进程,累计投入集中供水工程资金3.46亿元,其中统筹整合涉农资金4125万元,逐步建立从“水源头”到“水龙头”的饮水安全保障体系。通过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等一大批项目,补齐基础设施服务短板,实现供水能力大幅提升。目前,全县已建成日供水5万立方米的县级自来水厂和总规模日供水3.5万立方米的农村供水工程,行政村通自来水、自然村集中供水覆盖率均达到100%,实现城乡供水跨越式发展。  

△目前,蕉岭县建成了总规模为日供水3.5万立方米的农村供水工程,建成一座日供水5万立方米的县级自来水厂,5座镇级自来水供应所,67座行政村级自来水供应站。图为县级自来水厂。王祥洪摄

△三圳(蕉华)供水扩容改造项目将有效解决蕉华、三圳镇内九岭、芳心等村共37600人饮用水难的问题。

△设计供水规模为日产52.6m³三圳镇半山涂供水项目,可直接惠及当地380多位群众。

  遵循“水价先行、水费保障、良性运行”原则,蕉岭县还建立农村供水工程计量收费制度,实施水费收缴,明确农村饮水工程在水费收入中,按12%比例提取工程维修养护费和折旧费,建立农村饮水工程维修基金,专项用于农村饮水工程的维修。当前镇一级水厂入户率在95%以上,水费收缴率在85%以上,同时严格执行发改批复的水价收取、水价等信息公开制度,让用水户全程监督供水管理单位的经营行为和服务质量,让群众“吃” 水更放心。  

△蕉岭县积极创新信息化管理,加快农村饮水工程信息化平台建设,建成后将全面提升水务信息化监督管理水平。

推进供水一体化 城乡共饮幸福水  

  三分建,七分管。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涉及千家万户,点多面广,如何解决这些供水设施的管护问题?蕉岭频出实招。通过建立健全管护制度、县级统揽保障全局、创新行业管理机制等举措,蕉岭先后出台《蕉岭县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制度》和《蕉岭县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规定》等文件,明确工程建后管理、后续规划与建设、水源保护与经营服务等相关规定。以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为契机,针对农村供水点多、面广、人口分散的情况,对已移交运营的供水工程,探索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统筹管理,保障农村供水长效安全运行。  

△蕉岭县逐步推动“水网+互联网”融合,借助数据自动分析,形成对村民用户和服务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提高水费收缴率、降低成本。

  同时,以开展农村供水智慧化管理试点县建设工作为契机,加快农村供水智慧化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借助智能水表、传感、定位、视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逐步实现农村供水信息数据的实时采集和管理,促进水务资源信息共享,增加公众服务透明度,增强饮水安全保障能力,全区域实现“互联网+水饮”供水管理服务模式,从水源到用户全覆盖,为收益群众改善生活生产环境创造有利条件。  

  水通则心通。如今,随着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大力推进,这股“幸福水”已源源不断地流向寿乡千家万户,蕉岭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也顺着这股“甘泉”流入了心中。  

  接下来,根据对全县农村供水“回头看”工作,蕉岭县规划实施总投资4.5亿元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其中今年拟投资1.3亿元,以改造、扩建镇级、村级的水源、水厂、输引水管道、供水管网,完成镇级自来水厂信息化系统建设,为进一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打好基础。同时加快推进供水信息化建设,实现供水管理自动化、精细化、智能化,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服务水平,破解农村饮水工程管理难、收费难等问题,不断推动农村供水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作者:丘琼 汪敬淼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