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梅州库 > 新闻报道

“下岗工人”林干松种粮记

2018-04-22 16:16:52 来源:梅州日报

ImageFetcher (3).jpg

 林干松正在检查稻米加工设备。(连志城  摄)

  早上6时15分,林干松骑着摩托车出门,沿着水稻种植基地巡视,看看连片的稻田,随时下地检查它们的生长情况。从承包种地以来,林干松的水田已经由最初的30亩拓展到现在的1361亩。2018年,他的科诚家庭农场出产的“科诚米”作为重点扶持农产品,被写入2018年蕉岭县政府工作报告中。而10年前,林干松还是一名返乡打工者和下岗工人,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和政策的助力,让林干松这样懂技术的农民走上致富路,成为乡村振兴拓路人,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了人生的转型。

  下岗种粮引“家庭风波”

  “你知道我第一年种水稻赚了多少钱吗?10多万!”提起当年“战绩”,林干松格外加重了语气。这是他种粮创业的第一座里程碑。

  事实上,种粮只是林干松当年的“谋生”方式。由于工作无着落,在一家农企管理了3年大田后,林干松决定自己种水稻。“因为我看到水稻实现规模化种植后,它的效益不是传统种植可比的,所以我一开始就决定要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种植”。但林干松的家人并不理解,尤其是跟农业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父亲。“我爸说‘你再出去打工都好过种田’。”林干松还是看好自己的眼光,他相信只要走现代农业的路子,种粮也能有新作为。

  2013年,林干松从同村村民那借来了30亩地。由于多是家中无人耕作或已经荒废的土地,大家都乐意让他免费使用。次年,“科诚家庭农场”挂牌成立,更多人主动上门希望林干松把地“接过去”,他的家庭农场面积一下子变成100多亩。面对如此规模,农资、地租还有购置农机的资金就成了头等大事。从朋友处借来的20多万元也“不够用”,林干松向妻子提出卖掉县城的套房,立即引起家人的强烈反对。但在林干松的坚持下,最终房子还是卖掉了。凑足“起步资金”的家庭农场正式走上了规模化的发展道路。

  订单农业助推滚动发展

  农业的路从来不好走,更何况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林干松回忆,资金最紧张的时候是被人拖欠货款,“眼看就要过春节,但口袋里只有几千块钱”。但就在2016年,他的水稻事业因为收到一笔70多万元的预付款出现了新的转机,“首先农资的钱就不用愁了”。再加上顾客口口相传,基地几乎天天都要接待来买米的人。今年,他收到的预付款达到了200万元。

  名声响了,资金活了,林干松的深加工步伐明显加快。加上政策扶持和银行信贷放款,他的加工厂房和仓储从1间增加到3间,无尘包装生产线将在2018年4月底前建成。现在他在忙着长寿食品展销厅规划布展,争取在五一节前开放,吸引前来长潭旅游的游客。

  提供服务当起“带富人”

  经过数年的精心经营,科诚家庭农场已拥有各类农机设备70多台,从水稻育秧到大米包装,基本可实现机械化运作。多年与科研单位的合作经验,林干松也积累掌握了更丰富的水稻种植经验和技术。

  林干松发现,他种出的大米供不应求,但有的农户却找不到销路。于是,他与7位种粮能手合作,承接家庭农场的订单业务。“我提供统一的农资和技术指导,配套农机设备还有回收销售,其他人只需要按照标准种出好米就行。”林干松说,这个方法不仅有效扩大了家庭农场的大米种类和产量,而且给合作农户带来可观收入,“2017年有一户承包了200多亩,不花一分钱买农资机械,一年纯收入就有18万元”。

  如今,与林干松合作的种植能手已发展到长潭镇之外,合作种植面积达到2400多亩(两季)。他告诉记者,在“发展并管理好千亩水稻”的目标完成后,现在他主要专注于做好米业,“核心做好了才有能力配套休闲旅游和其他深加工项目”。


作者:张柯 曾 涛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