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梅州库 > 新闻报道

文化融合旅游 非遗展现大美 ——梅州市创新举措保护传承非遗项目纪实

2019-11-21 11:52:53 来源:梅州日报

  广东汉剧远赴北京参加央视节目录制,客家山歌剧、五华提线木偶“跻身”全国性舞台……2019年,梅州“非遗”喜事频传,各县(市、区)一批批“非遗”项目先后走出“山门”,登上全国性舞台,充分展现客家“非遗”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梅州市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深耕文化“沃土”,增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生命力,盘活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加快推动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助力“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

  保护传承有方

  创新发展有路

  在大埔县高陂镇的陈国新工作室,一个个平淡无奇的陶坯经过陈国新的一刀一琢,变成一件件栩栩如生的瓷雕艺术品。在去年,他这门传统雕刻技艺被市文广旅游局文化遗产科的工作人员发现,并积极为其申报列入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名录。而在之前,陈国新压根就没想过这原来就是“非遗”。

  “为了不让‘非遗’文化淹没‘凡尘’,市文广旅游局通过开展‘非遗’大普查,走访民间艺人,摸清‘非遗’家底,并依托广东汉剧‘周五有戏’、客家山歌‘周六有歌’等平台,以展演形式带动市民走近‘非遗’、了解‘非遗’、传承‘非遗’。”市文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仅2018年,梅州市就组织开展了上千场“非遗”送戏下乡演出活动。

  接下来,该局还将依托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对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旅游共生发展模式的探讨,活化利用好文化遗产,将历史遗迹与城市记忆有机地、网络化地串联起来,提取文化特色,连点成线,打造“非遗”旅游示范线,增加城市旅游价值和内涵。

  除了“非遗”项目定时、定点演出,梅州市还规划建设了6个非遗传习中心、13个非遗展示馆、49个非遗传习所和一批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建设好梅州市“非遗”数据库,整理出版梅州“非遗”系列音像图书,实现对客家文化的整体性保护。

  据统计,目前梅州市各级“非遗”项目名录共有344项(国家级6项、省级32项、市级72项、县级234项),覆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传统技艺和民俗等10大类;各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33人(国家级7人、省级38人、市级79人、县级209人)。

  艺术周下基层

  深挖“后备军”

  梅州市客家文化(非遗)艺术周活动至今已举办3届,2019年将首次把舞台“搬”到基层。

  11月20日开幕的本届艺术周活动中,除设置了“非遗”项目图文展览和“非遗”项目活态展示外,还安排了大埔县“非遗”项目专场演出和国家级“非遗”项目广东汉乐、省级“非遗”项目大埔广东汉剧专场演出。通过图文展览、文艺表演等形式,让广大市民更好地走近“非遗”、了解“非遗”,进而加快推动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促进梅州市“非遗”项目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

  “艺术周活动是探寻客家文化瑰宝,传承‘非遗’根脉的重要平台。”市文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艺术周下到基层举办,既可打通各县(市、区)“非遗”项目登台“最后一公里”,又能当好“伯乐”挖掘各地优秀文化,物色“非遗”项目“后备军”,力促梅州市文化旅游特别是“非遗”旅游示范线的打造,加快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


作者:林婉萍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