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梅州库 > 新闻报道

蕉岭明月古道:从客祖南迁路到百姓休闲道

2019-10-19 10:05:58 来源:梅州日报

亿安亭为往来古道的路人提供歇息之所。

古道悠悠,古木葱葱,已成蕉城新景。

  明月古道遗址,位于蕉岭县蕉城镇横岗村横岗山下村茶子窝。据相关部门考证,此道始建于西晋末年,为客家人从中原向南迁徙道路。现所存古老石道,初步判定为清代所筑。古道东西走向,由不规则石块铺筑石阶,自山脚蜿蜒于整座横岗山,全程约4800米,路面宽约1米。

  据史料载:中古以前,客家先民主要居住地为黄河流域以南、长江流域以北、淮河流域以西、汉水流域以东,即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及陕西一带,因战乱及饥荒等,从中原不断南迁。客家先民在晋前已有零星南迁,然真正大规模迁出中原并以客家族群演进,则在晋朝之后,约计有五次大迁徙。其中第一次客家大迁徙,源于西晋“八王之乱”致战争不休,中原陷入“五胡乱华”。汉人大举南迁,其前锋已抵达今之梅州大埔。第一次大迁徙持续170余年,迁移人口达一二百万之众。蕉岭明月古道,根据专家考证,始于西晋末年,为中原人向南迁移到达蕉岭、潮汕等地必经之路,距今1600余年。

  至明崇祯年间,明月古道为“粤盐赣米闽茶”重要栈道,因路途迢迢,挑担人往往趁月色赶路,故而得名。粤多盐少粮,赣多粮少盐,“挑盐上江西”成为当时许多客家人最大的副业。通商盐道穿山越岭,路面多为石砌小路,路宽数尺,挑百斤盐担上江西,再从江西挑米回梅,往返数十日,常有体力不支者,中途而止,甚或累死路上。有客家山歌唱道:“穷人日子苦难堪,路远迢迢来挑担。食多食少也爱去,脚盘血水流脚踭(跟)。”“讲到挑担心就酸,肩头又痛脚又软。人人问公式担脉个,言知担来做三餐。”挑担人辛酸可想而知。

  我们一行四人从蕉城峰口街,转入沿山路北行七八百米后折东,过高速桥洞,续行数百米至明月古道入口。入口处有碑刻,列古道整修捐资者芳名。明月古道依山势,弯弯曲曲,呈“之”字形向上延伸。古道由石块铺成,宽约1米,尚存原始模样。古道两旁林木茂盛,以松树及荷树居多,绵延而上,山岭相连,面积达数万亩。古道与密林相伴,环境清幽,空气清新。

  古道悠悠,时而笔直绵延,时而峰回路转,时在山间脊梁之上,时在沟谷山窝之中。因路急坡陡,有些地方坡度甚至有四五十度,虽空手而登,亦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至位于古道约三分之一地段的半山休息场,为山坡缓冲地带,亦是一段山脊,虽不甚平坦,然面积达数十亩。其间林木茂盛,古树参天,中间山脊较为平坦,左右树下置有长椅数十张,供人歇息。

  据同行镇干部介绍,十余年前,明月古道重新显露于公众视野之时,杂草丛生,将古道遮掩其下,行人望而止步,为废弃古道。其后好奇者涉足攀登,始让古道再现于世,媒体纷纷报道,亦掀起民间筹资修整之热潮。人们自发对古道路面加以修整,清除路边杂草,并踊跃捐资建凉亭数座,置放石椅石凳,安装健身器械,于2002年10月底完工。如今明月古道,一改往日草掩石板路之荒凉景象,变得整洁光亮。古道悠悠,古木葱葱,已成蕉城新景。北面有伯公坛,坛侧有亭,为砖瓦敞厅凉亭,名曰“亿安亭”,门联“亿万众民登山健身益寿,安四方游客憩息赏风光”。联虽不对仗,然已道出民众追求健身长寿之愿望。亿安亭前有2002年立碑,刻近年捐资修整亿安亭及古道芳名,左右刻联“广集资源修善业,层峰峦翠赏游人”。亿安亭内墙镶嵌古碑三块:一为清乾隆三十八年癸巳(1773年)孟秋立“乐助碑”,碑首刻文“茶子窝之山巅有伯公坛由来久矣枕银山以为屏面长江而如带左右拱卫龙盘虎踞蔚然名胜奠厥攸居今我同人津敛会资永以为祀时维七月择日卜吉大焕新宇福被士庶万年无已爰述小引以是为志”。余刻捐资芳名,多为古姓人。二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八月立“茶仔窝亿安亭碑记”,内文字迹模糊,多已难辨。三为立碑时间难辨,碑文有文:“……立斯亭,愿由亿安意*,谓什百人安之,不如千万人安之,而千万人安之,尤不如亿兆人安之为愈也。嗟乎大夫处世,荀持一安人之念,则大而建树……”读罢古碑残文,知悉横山茶子窝山巅,数百年前已有伯公坛,与明月古道相伴,独得一番风景,香火兴旺。后建亿安亭,为古道来往挑担行者歇息寄雨,祈望人们安康。

  从半山休息场,沿古道续上,再越一小时,可至横岗山山顶,为明月古道至高点。至高点之景致当是殊特,然我等此行时间不及,未能攀登顶峰,仅至半山休息场而止。坐定片刻,我等沿南面山脊而下,观得蕉城半片城景。至凤凰广场,折向北行,沿半山水渠道路,复至古道入口。其间风景又有不同,在此不表。

  明月古道,始于西晋,盛于清,古朴幽深,为登山健身、体验客家文化之所。


作者:何日胜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