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2017-2030)》获文化部批准实施。2018年1月,梅州市印发实施《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以下简称“《计划》”),对今后三年工作进行了规划部署。根据《计划》,至2020年,梅州市将健全非遗四级名录保护体系与各级保护机构,将普查成果建立档案,实行数字化、网络化、规范化的基础管理和科学有序的管理;落实梅州保护区关于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使全社会非遗保护意识不断提高,改善非遗的保护环境,为今后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文化形态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软硬兼修”加强非遗保护
“传习中心、展示馆、传习所等非遗场馆的建设是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近期工作的重点。”梅州市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说,保护区将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优化的原则,积极推进非遗传习中心、展示馆、传习所建设。至2020年,将建设13个非遗展示馆、6个非遗代表性项目传习中心、49个非遗代表性项目传习所。同时,注重开展珍贵实物资料和传承人代表性作品的征集活动,进行科学展示陈列,使这些基础设施为保护、传承、展示和宣传非遗发挥积极作用。
记者了解到,推进重点区域非遗整体性保护、非遗名录项目抢救性保护也是未来三年的主要任务。重点区域包括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大埔县4个县(市、区)的30个镇,重点建设项目170个(其中国家级项目6个,省级项目24个,市、县级项目140个)。要加强重点区域内围龙屋保护修缮和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包括内外道路改造、给排水、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等。同时,要完成6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实物资料征集,对8项濒危非遗及其相关实物资料与场所及时进行记录、整理、保存与展示。
《计划》还提出,要加快非遗数据库、非遗保护项目信息管理系统、数字博物馆、梅州保护区对外网站等数字化建设。
“外引内培”强化宣传教育
举办客家文化(非遗)艺术周、开展山歌进校园活动、出省出国展演客家山歌……如今,梅州非遗文化正通过丰富的形式和载体,呈现出生生不息的活力。为推进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更好地传承发展,《计划》对梅州客家文化学术研究、相关成果出版、教材编写、学习教育课程开设、专业培训计划、媒体宣传与文化交流等内容作了具体计划。
根据《计划》,梅州市将加强对非遗重点传承人的指导培训,提升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影响力。依托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建设10个以上非遗艺术团和8个以上非遗乐园。积极申报一批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扶持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企业发展壮大,树立典范,申报一批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同时,进行社会宣传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继续推进客家山歌、广东汉剧等非遗项目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活动,提高青少年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支持大专院校设立客家文化研究机构,培养非遗人才,开展客家文化系统性研究。
此外,梅州市还将在每年6月举办客家文化(非遗)艺术周活动,通过非遗项目展示、展演,扩大非遗项目的影响力,提高群众对客家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加强与兄弟省、市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的交流活动,创造条件举办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