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新“四化”对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为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提供了大好机遇,也为清远市创建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提供了方向。总体上看,目前贫困地区传统农业占主导,工业化、城镇化落后,按照“四化同步”发展要求,从现在起一开始就走“四化同步”发展的路子是贫困地区难得的机遇,即是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加速工业化进程,在产业化、城镇化一体发展中加快城镇化换代,在工业化城镇化互动中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机械化、生活城镇化。我们要把握“四化同步”发展新机遇,迎接挑战,奋力推动扶贫开发向前迈进,推动贫困地区跨越发展。
一、关于扶贫开发在“四化同步”发展中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城镇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并将其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这是新“四化”的雏形。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我省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助推了新“四化”的发展。一是全省开展扶贫“双到”,实行扶贫工作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将扶贫开发纳入党政班子的考核系列中去,全面实行帮扶工作建档立卡制度。二是农村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五保供养办法、制定贫困人口扶持措施,即便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居民,其基本生活也有了兜底式保障。
“四化同步”发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现代中国又好又快发展的宏伟蓝图。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扶贫开发在这一重大战略中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牢牢抓住、把握并运用好“四化同步”发展的历史性、时代性新机遇,积极探索扶贫开发与推进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与发展现代农业、承接产业转移相结合,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相结合等的有效方式,自觉地做到把扶贫开发融入到“四化同步”发展的阶段进程中,增强内生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关于扶贫开发在“四化同步”发展中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思路
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扶贫开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局。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面对新目标任务及其面临的新态势,必须清晰扶贫开发在“四化同步”发展中的新思路。
一是在扶贫开发对象上,要由重点帮扶贫困人口转变为既扶贫困人民又扶贫困村。过去,我们讲扶贫开发,讲扶人口的多、讲扶地区的少,这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无疑是正确成功的。在普遍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保障制度进而“四化同步”发展的新背景下,扶地区也是扶贫而且是更重要的扶贫。扶地区特别要发挥好政府主导、行业帮扶、群众主体的作用,只有真正做到政府给力、行业出力、群众卖力,扶贫开发才会大有希望。
二是在扶贫开发目标上,要由主要抓解决和巩固温饱转变为促进贫困居民脱贫致富与贫困地区跨越发展相结合。目前全国扶贫开发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既具有更有利的基础和条件,又面临新的形势和期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与时俱进地调整扶贫开发目标,统筹衔接脱贫致富与全面小康目标,坚持把推进扶贫开发与加快区域发展融合起来,把提高农村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作为着力重点,既要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又要努力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三是在扶贫开发内容上,要由突出开发式扶贫转变为扶贫开发政策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要继续坚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对口帮扶,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引导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商品生产,开发当地资源,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同时,要实行扶贫开发政策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要实行最低生活保障,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扶贫对象提供基本生存保障。
四是在扶贫开发投入上,要由分散使用资金转变为集中力量扶贫攻坚。要加强对扶贫开发资金使用和扶贫资金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协调统一的扶贫资金管理机制,攒指为拳、捆绑使用,力争用有限的资金每年都能扎扎实实地办成几件大事。各类扶贫资金要相互整合,统筹安排,集中用于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提高扶贫对象发展能力和改善其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安排到贫困村的涉农资金,要尽可能与扶贫资金结合起来使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和发挥各类资金在扶贫开发中的使用效益。特别要说的是,为防止和克服“扶强难扶弱”现象,专项扶贫资金要投向最困难的村、最贫困的户、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上,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换句话说,专项扶贫资金着重解决户穷的问题,财政专项和行业扶贫资金解决村贫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