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迈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要重整行装,踏上新征程,勇立时代潮头,自豪地为伟大时代的沧桑巨变鼓与呼,创造诗词新景象,筑就诗词新高峰。
一、时代需要诗词,诗词需要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响亮地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既是对文学创作现象、文学创作规律的总结,也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标杆。无论是我国的先秦百家争鸣时期、唐宋诗词鼎盛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还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古今中外的历史实践证明,文艺和时代水乳交融,诗词和时代密切相关。
中华诗词数千年,主流是,记录历史、彰显时代,书写心灵、倾诉情感,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激励斗志、凝聚力量。诗词与时代同呼吸,烙下了深深的时代痕迹,流传着许许多多的充满时代气息的名诗名词佳句。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当代诗词,都跳动着强烈的时代脉搏。《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屈原《楚辞》“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苏东坡《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毛泽东《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些名句为时代留言,令人深思,警醒世人,鞭策世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伟大实践必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伟大的作品一定是对个体、民族、国家命运最深刻把握的作品。”“我们有责任写出中华民族新史诗。”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要求文艺家把握时代,认清形势,认清文艺的神圣责任,认清文艺家的崇高使命!
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有的文艺家片面地、狭隘地鼓吹,为了艺术的永恒,艺术要远离时代。这种思想和行为是错误的。造成这种错误的主要原因,是有的文艺家没有认识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真谛,没有认识到“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的真理!
文艺创作的目的,是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文艺创作的根本方法是扎根人民,扎根人民的唯一途径是深入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用博大的胸怀去拥抱时代、深邃的目光去观察现实、真诚的感情去体验生活、艺术的灵感去捕捉人间之美,才能够创作出伟大的作品。”
王国维《人间词话》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三种境界,由表入里,由简入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精深的至高的境界。诗人词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程度,只有达到了这三种境界,才能真正地了解生活、分析生活、提炼生活、再现生活,才能真正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走进人民的内心世界、感受人民的喜怒哀乐、表现人民的伟大力量,才能准确把握时代的诗眼词眼,才能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优秀诗词。
杜甫一生始终关爱人民,洞察人民的疾苦,他的诗歌大多数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生活的艰难。他的名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深刻反映了人民疾苦,生动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由衷表达了杜甫对饱受磨难的人民的同情,对战乱的厌恶和愤怒。
杜甫名诗《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深情,在叙述、写景、咏物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感人肺腑。
如果杜甫没有深入生活,没有扎根人民,就不可能写出那些震撼人心、脍炙人口、穿越时空的经典诗歌。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会昌》《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水调歌头·游泳》《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等,写了那个时代特别是他自己经历的波澜壮阔的伟大的革命斗争和社会建设,在叙述、写景、状物、抒情、议论中,记录历史、抒发豪情、展望愿景,在诗词天空中闪耀。
贺敬之说:“作为诗人,不是我们自己有多么了不起,而是我们用语言用声音多少写出了一个民族的振兴,多少从某一个方面写出了世界革命的历史进程。”他总是怀着极大的时代责任感,关注人民,关注社会,关注民族,在诗歌中抒写真情实感。他创作的新古体诗,不愧是中国的新史诗。
三、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创新发展
我们要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中华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为辉煌的中华诗词感到自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我们必须挖掘、继承古典诗词所蕴含的宝贵财富,使其在新时代延续、闪亮。
我们要坚定新时代一定会创造优秀新文化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新时代的中华诗词,一定要植入新时代的基因、融入新时代的元素,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创作出新时代的优秀诗词。
清代袁枚《随园诗话》写道:“古人门户各自标新,亦各有所祖述。”(即:古时诗人派别各自标新立异,但也各自有所继承。)北宋梅尧臣诗歌的题材和艺术风格,都开创了宋诗新风。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奠定了诗歌意境理论的新里程碑。但是,南宋词,重音律,不太重视内容,从而影响了意境和真情的表达。
新时代的诗词,不仅要通过思想、内容彰显新时代的辉煌,还要在语言、意境上洋溢着新时代的气息。面对普通话的普及,面对新词新语的不断涌现,为了与时俱进的更好的表情达意,新时代的诗词应该推广运用新声韵。千万不能为了固守旧声韵,而放弃语言的准确、制约意向的鲜活、损失意境的精美、影响思想的表达、干扰真情的流露。唐朝李白诗歌《静夜思》,通俗易懂、直抵心灵、过目不忘、朗朗上口、传诵千年、广为喜爱、引用普遍,但是,这首诗没有严格运用五言绝句的平仄格律,格律为意境让路。
贺敬之写诗把思想内容、意境真情的表达摆在首位,创新格律声韵的运用,因此,他倡导写新古体诗,并精心实践,创作了许多令人称赞的新古体诗。
新时代的诗词,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肩扛继承,胸怀创新,深入生动地反映新时代的沧桑巨变,为伟大时代倾情地鼓与呼,就一定能够创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优秀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