黝黑的皮肤,朴实的笑容,不善言辞的陈嗣建聊起农业,顿时来了精神,滔滔不绝。他建立了省级农业示范区,其研发、选育的水稻品种,通过省审定的有十个,并得到全面铺开推广,应用种植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他还带动当地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收入。他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入选“清远市第五批拔尖人才”,今年2月,还获得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30年稻种培育获多个奖项
陈嗣建是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农科所党支部书记、所长,高级农艺师,距离农科所不远的150亩的试验田里,凝聚着他多年的心血。1988年开始参加工作以来,从事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工作近30年,陈嗣建每天都在试验田里一呆就是8、9个小时,水稻杂交时讲究时期,为了不错过每次的机会,他和他的同事有时都顾不上吃饭,遇到炎热的夏天,一天要换三趟衣服。
培育水稻品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过十年八年才出成果。从选育、筛选到实验、稳定,需要十年。水稻杂交时,最考验的是时间的把握。早晨八、九点前,必须在田边等待稻穗开花,开花时间仅有一个多小时。找编号、对材料、剪颖、套袋、封存,陈嗣建和他的团队就要利用这一个多小时完成花粉传授,每人一天只能做出二三十对。一个种子从插秧播种到收割为一个世代,一个品种要十多个世代才能稳定形成,这样的过程很漫长,但陈嗣建感觉乐在其中,一代一代的跟进,成果达到预期目标会很有成就感。迄今为止,陈嗣建主持选育成杂交水稻新品种有60多个,其中2010年成功选育出野败型三系不育系“吉田A”通过广东省鉴定,该成果是清远建市以来第一个自主选育的杂交水稻不育系,被评为清远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培育出来的良种水稻,香味浓郁,口感糯香,符合广东人的口味。
陈嗣建还积极引进优良水稻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种植,与袁隆平院士及省水稻创新团队专家合作,开展粮食高产高效集成技术研究,水稻高产创建单产突破了763公斤,为粮食安全、农民增收作出了贡献。建立了六大具有展示标识和观摩培训功能的有机稻生产展示基地,吸引了众多农业专家前来观摩交流,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户销路问题。
除此之外,还创建繁制种基地,种植面积发展到2000亩左右,制种农户600多户,每年带动制种农户增收2000多万元以上,推广种植效益达2000多万元。
另外,他还主持完成了大肉姜、有机稻、淮山、沙田柚和甜玉米等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并通过了验收。
授人以渔,培养“土专家”接班人
“很担心农业科技人才断层。”陈嗣建担忧,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耕作的人越来越少。为此,他利用自己的“陈嗣建育种创新工作室”,以老带新、做好传帮带工作,促进所里优质上进的农业科研人员尽快成长,不断提高技术人员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除此之外,他还结合实际开展科技培训,举办有机稻种植技术、无公害甜玉米栽培技术、原种扩繁技术,优质稻栽培技术、默科特桔橙栽培技术,每年集中培训10多个班次,结合科技下乡,开展良种良法技术咨询活动。
不仅如此,陈嗣建还主持实施了《连山少数民族地区有机生态“土专家”培养计划》项目。该项目于2015年初入选省“扬帆计划”县级项目,并于今年3月份入围省“扬帆计划”继续扶持县级项目。项目实施以来,共培养了本地科技创新人才20名、培养全国首批持证上岗的有机水稻种植工114名,积极推动了当地农业人才的发展。
连山示范农场场长李启标与陈嗣建共事12年,谈起这个老同事,李启标用了三个“心”来表达对他的敬佩,“痴心、细心、爱心”。痴心体现在近30年坚持从事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细心表现在对科研工作要求比较高,“他做事比较细致,选育种时在田里一株株的选,一颗颗地挑。”从事农技推广,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技术的运用是关系到农民的收益,做科研是为了农民带来效益;关心下属工作生活,又体现了他的爱心。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韦泽武表示,连山将立足实际,以实施省“扬帆计划”、市“起航计划”人才项目为契机,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全力抓好人才引、育、用、留工作。近年来,清远对科学进步奖的奖励逐年提高,这对陈嗣建及其团队来说更有动力,他们也希望能够多做点成果出来。
目前,陈嗣建选育的杂交水稻品种在广东、海南、江西等地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看到自己带头培育的水稻能在全国推广,陈嗣建内心很自豪,“做了这么多年,能有所贡献,很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