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清远GDP曾创下年均增幅23.9%的惊人速度,从2004年到2010年GDP增速连续七年位居广东首位,创造了“七连冠”的奇迹。然而,步入“十二五”,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清远GDP增速急转直下,在2011年、2012年滑落到全省排名垫底。之后,2013、2014年触底反弹,到2015年的全省第六、2016年一季度的全省第二,从而走出一条漂亮的V型曲线。
事非经过不知难。这一让人艳羡的V型曲线背后是这几年清远市委、市政府保持定力,坚定信心,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近些年,清远一边忍受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转型阵痛,一边沉心静气打基础,牢牢扭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提质增效、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三大抓手”,引来长隆、神华国华等大项目,推动“广清一体化”战略往纵深发展,实现了发展速度、效益与质量的统一。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广东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中,清远于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发展后劲位居全省第二。
2015年6月,省委书记胡春华来清远调研时说,经过这几年的扎实努力,清远实施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发展条件明显改善,已经到了加快发展临界点。
后继乏力 主动调整
以追求发展质量为诉求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提出的概念,但早在2011年,清远就开始强调要正确处理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关系。
熟悉清远发展历程的人可知道,2004年,曾被称为“寒极”的清远GDP增速一跃为全省冠军。之后,一直到2010年,连续7年,清远经济发展速度全省第一,史称“七连冠”,外界称之为“清远现象”。
然而,快速增长的背后,一直以山清水秀作为城市名片的清远,环境日益变差,且能耗高居不下。
在上一轮珠三角产业转移过程中,清远大力引进建筑陶瓷企业。白色的陶瓷与有色的再生金属、灰色的水泥等“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产业成为清远三大支柱产业。
这三大产业占了全市能耗的8成左右。它们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带来了清远经济总量的快速壮大,在鼎盛期占据了清远经济比重的7成左右;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发展的隐忧。在全球经济下行、国际原材料价格下降、土地环境资源难以负荷等几座大山压迫下,这些“两高一资”企业面临着转型的阵痛,使得清远陷入了后继乏力的尴尬。
清远市环保局公布的《2004年清远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4年起,清远空气质量3大指标均明显上升,其中二氧化硫年日均浓度比上年升高27.3%,总悬浮微粒物(即PM10、PM2.5之类)年日均浓度比上年升高10.6%。
这促使新一届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转变发展方式。
2011年12月召开的清远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要以大力实施“桥头堡”战略为抓手,充分发挥“南融北拓”的优势,一手抓加快发展,一手抓转变方式,努力实现从量的追赶到质的提升的重大跨越,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之后,清远正式迈出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步伐。随之而来的便是GDP增速的下滑。2011年,清远全市GDP增速为8.3%,跌至全省倒数第二;2012年进一步跌为5.1%,全省垫底。
换言之,直到2010年清远GDP增速仍为全省第一。但之后,增速就开始下降。两年之后的2012年下跌为全省倒数第一。两年之间,从“七连冠”到倒数第一,巨大的反差引起了社会各界热议。不少难以舍弃GDP情结的干部或私下或公开质疑,有媒体还发起了“加快清远发展大讨论”。
2014年7月,省委、省政府通报2013年度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评估考核结果,清远市为86.56分,在粤东西北12市排名倒数第二,粤北山区5市倒数第一。
这考验着清远市委、市政府的发展定力。
保持定力 破立并举
2014年8月18日,2013年度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评估考核结果公布后一个月,清远市委召开六届七次全会。
“面对社会上的一些议论和压力,我们要保持定力,坚定信心。”“切不可忍不住一时的阵痛,受不了暂时的非议,担心出不了政绩。就变得急躁浮躁起来,甚至重回粗放增长的老路。”会上,市委书记葛长伟主动提到了社会关于清远经济发展的“速度情结”“换挡焦虑”。他指出,要坚定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和省委的要求,按照市第六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思路,脚踏实地地走下去。
葛长伟进一步说,粤东西北振兴发展考核结果公布以后领导干部议论较多,但是老百姓关注的程度并不高,老百姓反而是对近日公布的空气质量排名靠后的关注度更高。其原因是长期以来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以发展速度为导向,使领导干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思维定势,因而对这些指标和考核比较关注。他强调,要清醒冷静地把握发展大势,坚定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尤其是要看到我市近年来转型升级的成效,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之后,在许多场合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强调,要沉心静气,不要心浮气躁,一定要根据清远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存在的深层问题,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去解决,既要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又不能过于关注GDP增长的速度,努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事实上,清远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破立并举”。一方面,做好优化存量,在过去五年先后出台了《清远市推进陶瓷企业“煤改气”工作实施方案》、《清远市推动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办法》、《关于印发清远市加快再生金属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政策,着手对陶瓷、再生金属等行业进行严厉整治,淘汰落后产能。
在一系列的强力措施之下,清远高耗能行业的贡献率明显下降,至2015年底,高耗能产业的贡献率为15.32%,较2011年下降了18.6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单位增加值的能耗水平大幅下降,“十二五”期间累计下降42.86%。在GDP能耗方面,整个“十二五”期间累计下降幅度达到了22.16%。
另一方面,在“破”的同时,清远加快了“立”的步伐,在提高增量上下功夫。抓住省委、省政府关于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战略部署,找准振兴发展的抓手和方向,紧紧围绕“三个抓手、两条底线”,着力破解加快发展、转型升级难题,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给清远发展面貌带来巨大变化。
增速上扬 走出“V型”
2015年11月11日,国家级世界珍稀动植物种源基地暨清远长隆项目正式启动建设。这一项目计划总投资达300亿元,建成后预计每年将吸引数千万人次的游客,创造年产值超百亿元,直接提供5万个就业岗位。葛长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长隆项目是清远建市以来投资额最大的产业项目,是清远名符其实的“一号产业”项目,“对未来清远群众增收、城市扩容提质,意义十分重大。”
“长隆项目建成之后,清远整个产业结构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葛长伟说,清远将以生态旅游、现代服务业等产业为主,逐步淘汰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产业,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长隆只是近些年清远引进的大项目之一。过去五年,清远全市共完成投资1346.3亿元,新引进长隆、神华国华、金发科技、欧派家居、通用电梯等一批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产业项目,一批新的产业集群正在形成。全市新引进工业项目710个。园区平台规上工业增加值、税收占全市比重分别提高18.1和14.8个百分点。其中,受益于广清对口帮扶及“广清一体化”战略的推进,与广州合作引入产业项目427个,计划总投资1400多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72个。特别是广清产业园清城片区从2015年9月正式启动到现在不到2年时间,已签约入园项目145个,动工项目47个,投产13家,创造了全省瞩目的“广清园速度”。
随着一个个优质项目的落地,几年间,清远的GDP总量从2012年的1029亿元起步,至2016年已经达到1388.1亿元,总量增长了34.9%。增速方面,2013年,清远GDP增速已经触底反弹至8.2%。2014年,清远市全年GDP为1187.74亿元,增长7.9%。这个速度相对于2013年尽管有所回落,但依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5年全市GDP1285亿元,增长8.4%,增速位居全省第六。从数据可看出,经历几年的调整后,清远经济发展走出漂亮的V型反转。
与此同时,清远的产业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3.7:45.6:40.7调整为2016年的15.6:36.5:47.9,新材料、汽车配件、生物医药等新的主导产业加快形成,现代金融、物流、旅游等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26.6%、31.2%,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提高5.2个百分点。2015年、2016年,清远全市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分别增长123.2%、100.3%,专利增长连续两年全省第一。
发展后劲 全省第二
如果说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的不断提升是让清远“强身”,那么发展基础的夯实就是让清远得以“壮骨”。
振兴清远,关键靠深化改革。从上升为省级战略的“广清一体化”,到粤东西北地区商事制度改革唯一试点市,到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市、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市。“有着改革创新的基因”“从来不缺乏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智慧”的清远依靠一项又一项的改革和创新,在经济、农村、文化、生态文明、党建等领域迸发出勃勃生机,在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路上走出了清远特色。
市委改革办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全市共安排部署263项改革任务。至2016年9月底,已全面完成改革目标任务172项,其余91项正在抓紧推进,其中43项将在今年底明年初完成,另48项属于中长期任务。改革的推进,让清远经济表现出强劲的活力。“十二五”期末,全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突破15万户,企业2.55万户,较2010年同比增长79.8%。
自省委、省政府发出振兴粤东西北动员令以来,几年的交通大会战,让“清远不远”。二广高速、乐广高速、广清高速8车道扩建先后通车,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位居全省第二位,等级公路通车里程居全省第1位,全市路网密度居粤东西北地区第1位,对外连接的“主骨架”已经搭就,“五纵三横”的高速路网初具规模。与此同时,广清城轨一期计划年底通车、武广高铁清远站计划打造“五位一体”综合交通枢纽、广东省首条中低速磁悬浮轨道———清远磁浮旅游专线计划今年开工……由市政路和国省道构成的“内循环”将与高铁、城轨、高速路网等“外循环”无缝衔接,使清远真正成为南融对接珠三角、北拓连接内陆腹地的“桥头堡”。
过去五年,作为粤东西北地级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唯一试点,清远积极推进燕湖新城的建设。这个以“人本为先”,“产城人融合”、“以最大努力尊重生态本底”为理念的新城被规划界专家寄予厚望。它将重塑清远的“城市格局”,给2万平方公里的城市注入一颗能量充沛的“城市之心”。
“三年搭建框架、五年基本完成配套、八年初具规模”,作为清远分步推进实施的燕湖新城规划正从纸面走向现实,首批拆迁安置户已经拿到钥匙,北江五桥计划下月正式通车,省职教基地明年秋季将开始招生……
今年初,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联合发布《2016年度广东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报告》以广东经济发展权威数据为根据,客观量化了21个地市的竞争力指数和发展后劲。《报告》显示,深圳、广州、佛山、中山、珠海5个市荣获综合竞争力排名前五名,而在发展后劲的排名中,清远排名居全省第二,仅次于河源。这也意味着在全省21个地市发展后劲较量中,清远连续两年位居第二。
2015年6月,省委书记胡春华来清远做了深入调研后说,经过这几年的扎实努力,清远实施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发展条件明显改善,已经到了加快发展临界点。
迈出步伐蓄势待发
事非经过不知难。
2016年1月22日召开的市委六届十次全会上,参加分组讨论时,许多与会人员谈到了“十二五”期间的那段艰辛历程。
“要把原有的水泥、陶瓷等传统产业的产量限制下来,北部地区又要搞生态主体功能区,工业如何发展?我当时确实是担心的。”现任市国资委主任、时任佛冈县委书记的吴定移坦言,清远通过这几年的转型升级,把原有的陶瓷、水泥等产业限制产量,营造了优质的发展空间后,引进了天安智谷、长隆等优质项目,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工业基础。
“这些落后产能即使不限制好,现在产能过剩,市场也会将其淘汰。现在看来是完全正确的,我是充满信心了。”吴定移说。无独有偶。现任市政府秘书长、时任英德市市长的黄镇生亦表示,清远这几年在转型升级上做了很多工作,过去几年经济增速在全省底部,干部群众都有议论,现在来看,这种战略是正确的。
去年12月,清远市第七次党代会召开,研究今后五年全市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工作部署。葛长伟所作的报告称,市第六次党代会以来,在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积极应对各种严峻复杂挑战,围绕“南融北拓桥头堡、水秀山青后花园”的战略定位,着眼打基础、调结构、利长远,锲而不舍推进转型升级,攻坚克难加快振兴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之后,葛长伟在参加分组审议指出,清远已经到了蓄势待发的关键节点,要保持定力、力戒浮躁,坚持不懈推动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确保全市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