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远库 > 新闻报道

新农村试验区探索出农村保洁工作新模式

2015-01-06 10:02:34 来源:清远日报

       位于佛冈县石角镇龙南片区的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验区,自2011年底启动以来,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与改革,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综合改革探索了有益路径,为城镇化趋势下的新农村建设塑造了“佛冈标杆”。
  新农村试验区通过开展农村清洁工程,创新农村卫生保洁体制机制,切实改变农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及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现象,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催生了具复制示范作用的农村保洁工作“佛冈模式”。
  政府统筹配置清洁器材
  试验区管委会为解决新农村内此前积存的垃圾问题,先后多次进行广泛意见征求并召开群众会议,让当地村民群众达成整治共识。此后,又通过发动当地群众积极开展“大扫除”活动,最终彻底清理了卫生死角和历年积存的生活垃圾。这为全面推行农村清洁工程打下了基础。
  把历史积存的垃圾清理干净后,试验区管委会又根据区内各村的村庄分布、人口密度、道路交通、可利用空地等实际情况,设计出了“户到桶、桶到厢、厢到场”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模式,并对试验区各村开展卫生清洁工程所需的设备进行统筹规划,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购进带轮子60L垃圾桶400个、车载式垃圾中转厢50个、钩臂工程专用车辆2台,解决了垃圾清运的问题。
  各村自行组建保洁队伍
  试验区总面积118平方公里,有6个行政村,154个村民小组,人口1万8千多。如何解决垃圾定点收集的问题,也让试验区管委会费尽了心思。最后讨论决定,根据各行政村庄人口分布情况,制订每40人配备一个垃圾桶的方案,将垃圾桶分配到村庄,生活垃圾实行定点投放。
  记者了解到,很多村庄设置了垃圾桶,但垃圾满天飞的现象也还是不减,其原因就是没有人对这些“到桶”的垃圾进行清理。为解决这一现象,试验区管委会决定由村集体为主体自行组建村级卫生保洁队伍,把村庄垃圾桶的垃圾集中到中转厢,达到每日清理、不过夜的目的。
  为保障村级保洁队伍的可持续运作,试验区管委会制定了《试验区清洁工程考核表》,按季度考核,主要用于兑现保洁员报酬,激励村集体的工作积极性。而村级保洁员的工资待遇及奖励款总数以户籍人口数量作为参数,标准每人每月0.8元的标准,根据考核得分的百分率计算奖金,每季度考核一次,以奖代补发放一次,这种创新的做法保障了乡村保洁人员队伍的稳定。
  此外,试验区管委会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环卫部门组织清运,按量限时把中转厢的垃圾集中运送到填埋场。所有清洁设备包括工具车、车载垃圾厢等由环卫所负责使用、维护和管理,日常清运工作由环卫所负责,所需费用由管委会按协议支付。
  政府、村集体和村民三方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
  通过创新农村清洁工程保洁机制,试验区的农村卫生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村民也向记者反映,以往那些积存多年的垃圾堆终于消失了,村头巷尾整洁了,水边河边的垃圾也少了很多。
  据了解,试验区内用环保型可灵活移动的轮式垃圾桶分配到村庄,既可根据群众的意愿灵活改变放置点,又能在长期使用后回收利用。此外,选择车载式中转垃圾厢代替传统的固定式垃圾池,其相对封闭的设计,具备垃圾不落地,卫生害虫不进入,放置地点不污染三大优点,“是可推广、可复制的农村垃圾处理新模式。”
  在谈到如何解决农村卫生清洁工作难以长效进行的问题时,试验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设计了一套政府、村集体和村民三方既各负其责又互相配合的方案,具体是政府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补助一点”,环卫部门负责清运服务“业务延伸一点”,不足部分集体“筹集一点”,制订村规民约由村民负责门前三包“多干一点”,形成了4位一体的运作机制,为清洁工程的长期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经过两年的实践,试验区形成了高效、持续、便民的生活垃圾处理体制机制,为各地农村卫生清洁工程提供了示范模式。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