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清城】“禁塑令”来啦!清远的各位街坊,你准备好了吗?
【法治清城】“禁塑令”来啦!清远的各位街坊,你准备好了吗?
塑料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是重要的基础材料。不规范生产、使用塑料制品和回收处置塑料废弃物,会造成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加大资源环境的压力。积极应对塑料污染,事关人民群众健康,事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2020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明确提出分步骤、分领域禁限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推广、应用可降解包装膜、塑料袋、地膜等替代产品,政策由“限”向“禁”升级。策划:小亦 主持:韩宾
嘉宾:清城区发展和改革局 郭婉莉
突出系统性
以往“限塑令”主要是针对于流通使用环节。而“禁塑令”不仅聚焦于使用环节,也关注到了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处置全过程。
强调有序性
“禁塑令”没有不顾实际情况搞“一刀切”。比如考虑到生鲜、熟食需要,“暂不禁止连卷袋、保鲜袋和垃圾袋”;虽禁止一次性塑料吸管,“但是牛奶、饮料等食品外包装自带的吸管暂不禁止”……多个“留白”,让政策的操作性更强。
更有针对性
“禁塑令”扩大到“餐饮打包外卖服务以及各类展会活动”,体现出了有的放矢。时下,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已成为“白色污染”的重灾区,但监管却没有形成有效覆盖。这次点到了餐饮外卖领域,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在这里尤其需要提醒广大消费者,一下子禁止塑料制品,势必对大家的生活习惯形成挑战,因此需要大家的理解配合。如果大家都积极参与,自觉使用可循环产品,对“过度包装”等现象说不,那么,“绿色”终将取代“白色”!
禁塑令的出台,将对餐饮、酒店、快递、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行业都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塑料行业。限塑,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次消费习惯的升级;对商家来说,是一次包装材料的市场更新,但对于相关生产企业而言,却是一场产业的变革。市场变了天,产品创新就必须跟上,这是经济规律,不遵守就面临淘汰。变革核心有二:
第一,要实现废弃塑料降解
第二,找好替代
想在限塑中寻得新机,首先要从研究塑料开始。塑料企业应该到技术先进的行业企业参观学习,进行技术交流,探索、总结和实施适合自身发展的新途径,实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同时,也要探讨是否可以效仿其他省市、其他行业的进阶经验,通过整合优势和横向合作等方式,优化资源,形成合力。
其次,要探寻市场和技术双出口。目前客户不接受降解产品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这两方面:一是因为普通塑料产品更便宜,目前普通塑料产品和降解产品间的生产成本存在2到3倍的差距;二是因为降解产品的上下游技术研发还不完善,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一方面要求生产塑料的行业需要加大研发力度,生产经济适用的塑料制品和相关替代制品。另一方面,要求塑胶原料生产企业尽快生产出有自主技术的可降解原料,供应各行业废弃一次性塑料制品后的需求。未来,一次性塑料将逐步被可降解塑料替代,环保降解材料无疑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也为零售业及相关制造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
对于—次性塑料餐具,要求到2020年底,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景区景点的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到2022年底,县城建成区、景区景点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到2025年,地级以上城市餐饮外卖领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下降30%。对于宾馆、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要求到2022年底,全国范围星级宾馆、酒店等场所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可通过设置自助购买机、提供续充型洗洁剂等方式提供相关服务;到2025年底,实施范围扩大至所有宾馆、酒店、民宿。对于快递塑料包装。要求到2022年底,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市的邮政快递网点,先行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等,降低不可降解的塑料胶带使用量。到2025年底,全国范围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塑料胶带、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等。未来,清城区将加大可循环、可降解材料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提升替代材料和产品性能。加大对绿色包装研发生产、绿色物流和配送体系建设、专业化智能化回收设施投放运营等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落实好相关财税政策,加大对符合标准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同时,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加强正面引导,减少不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生产,逐步增加绿色产品供给。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准入有关规定,加强塑料制品生产领域的行业管理,鼓励塑料生产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更新设备改进工艺。以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为导向,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鼓励发展性能达标、绿色环保、经济适用的塑料制品及替代产品,同时加大绿色产品推广应用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