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远库 > 新闻报道

欧阳峻峰:三辨“阳山关”挖掘阳山历史文化源头

2015-01-19 15:26:10 来源:清远日报

        个人简历
  欧阳峻峰,阳山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县委讲师团原团长,现任阳山老干部大学副校长。欧阳峻峰从70年代末开始寻找“阳山关”,他所写的“三辨阳山关”曾获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修桂亲自回函认可。欧阳峻峰在谈及阳山的历史文化底蕴时,曾用“楚越界址,秦关汉县,韩愈贬地,明代铁都,现代菜篮”5句话对阳山进行了简要概括。
  初见欧阳峻峰,他没有老人家般的刻板,更多的是风趣幽默。现年66岁的他于2005年从阳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任上提前退休后,这位文史研究者把大把的时间放在了研究阳山历史文化那些老事儿上去了。
  欧阳峻峰认为,阳山历史有四大谜,一是韩愈被贬之谜,二是阳山关之谜,三是后汉并阳山入阴山之谜,四是阳禺国之谜。“前三个谜基本上已得出答案,目前正继续研究‘阳禺国之谜’”。
  探寻“阳山关”时被误认为失智老人
  “做学问是苦了一点,但为了研究韩愈、探寻阳山历史文化,苦是值得的。”欧阳峻峰说,阳山的历史文化丰厚,对个人来说“生于斯,长于斯”,希望在有生之年根据自己的爱好,将精力放在研究阳山历史文化上,也是对阳山乡亲的一种回报。
  据史籍记载,阳山县之名来自于秦末于此设立“阳山关”,汉破南越后,以关设县,因关名县,曰阳山县。虽然没有确凿的文物证据,但欧阳峻峰认为,这座早已消逝的秦汉古关,应在今大理峡下峡口李屋围自然上侧的连江边上。欧阳峻峰说,在刚退休那几年,曾经一个人四次实地寻探阳山关遗址。
  “我经常是一个人戴着草帽,背着水壶,带着馒头、面包就出发。”采访中,欧阳峻峰分享了他在探寻阳山关时的一个小插曲:一次,前往小江的路上,一名班车司机见其独自一人在路上“游荡”,司机误认为失智老人,便示意要载他回县城。
  三辨“阳山关”挖掘文化源头
  欧阳峻峰说,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曾与县文化局的同志寻找阳山关。但因资料缺乏,寻找未果。自那时起,他凡去书店、图书馆都注意搜集有关史籍资料,并下乡多次进行调查,逐步形成一个认为比较切合实际的结论,“秦时阳山关,就设在今同冠峡至大理峡这段河中”。2008年,随省两批文史专家考察阳山历史文化,写下《初辨阳山关》,以五大理由抛砖引玉探寻阳山关,文章被《广东政协》、《岭南文史》采用。2012年,他又写了《阳山关,将不是千古之谜———二辨阳山关》。2013年3月底,欧阳峻峰认为秦汉时期的阳山关关址,就在今天阳山县小江镇黄牛滩村对面的李屋围自然村上侧的连江(汉称洭水、浛水)边上,于是再写《阳山关历史文化底蕴与关址辨析———三辨阳山关》。
  “你对阳山关的定位,我认为是正确的,”2013年6月5日,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张修桂亲自回函,并将《阳山关历史文化底蕴与关址辨析》一文亲自修改后提交《历史地理》杂志。
  欧阳峻峰认为,阳山关作为阳山历史文化的源头,又是阳山历史文化的载体,对挖掘阳山的历史文化底蕴,增加阳山的历史文化遗存,延续阳山的历史文脉,保护阳山的文化生态,打造阳山的文化品牌,推动阳山旅游业的发展,促进阳山的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发表有关韩愈的100多篇文章
  韩愈是阳山第一位有政史可考的县令,韩愈到阳山办学、建立规章制度,是阳山从蒙昧逐步走向文明的里程碑式的人物。欧阳峻峰告诉记者,他对韩愈文化很感兴趣,研究这个课题30多年了。
  “阳山有如此古老的文明,我们应该去发掘、去研究。”欧阳峻峰说,文化是一个县的名片,与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联系,韩愈文化这个名片必须去“擦亮”。
  据欧阳峻峰介绍,为研究韩愈目前国内外已建立了“韩学”。从1986年汕头召开第一次韩愈国际学术研讨会至今,已先后在汕头、潮州、孟州、阳山、宜春召开了9次韩愈国际(或中国)学术研讨会,会后出版了《韩愈研究》论文集8部,并把韩愈研究提升至“韩学”的高度,当作一门专门的学问加以研究。而他所研究的韩愈文化10多篇文章也收录在《韩愈研究》中。
  同时,欧阳峻峰还写成了三十多万字的《韩愈与阳山》书稿,对韩愈在阳山的活动、政绩、诗文等展开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探索与研究,并在报刊发表有关韩愈的文章100多篇。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