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远库 > 新闻报道

何丹:从大山走出来的全国纺织工业劳模

2017-05-02 21:23:18 来源:清远日报

   1米6的个头,脸上总洋溢着笑容,去年6月28日,当他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取“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荣誉证书时,周围的人不时露出惊讶的表情———他太年轻了!现年32岁的他,已经拥有6项署名专利,其中3项发明专利为企业节约成本上百万元。
  他叫何丹,一名从湖南郴州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小伙子,2004年中专毕业后一直从事纺织行业至今。谈到获得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称号时的感受,何丹说,当时有些惊喜也有些意外,但过后很快就恢复平静,“工作还是跟以前一样,该干嘛就干嘛,无愧于心就好!”
  维修电气设备,直到无法修了为止
  “他工作起来有一股倔劲,进步也非常快!”跟何丹同事10多年的袁庆彪,说起对何丹的印象,连声用“认真,负责,人缘好”等词语形容。袁庆彪说,他和何丹都是从事电气维修工作,“一般的电气设备如果出现故障,他都会努力去维修,直到无法修了为止。”
  2004年,何丹从广东韶关一家技术学校毕业后,在东莞的一家纺织企业做电工学徒,每天工作12小时,长达两年的学徒生涯比较枯燥,一度让初入社会的何丹感到迷茫。有一次,电工师傅的一番话让何丹意识到,电气工业化对生活的影响非常巨大,他不能只做一名普通的电工,而应该学习电气知识创造更大的价值。
  在这种信念的驱使下,2006年12月,何丹入职清远创丰棉纺实业有限公司,成了一名电气技术员。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电气知识,入职后的第三年,何丹被公司聘为电气高级技师,并担任公司电气创新攻关小组副组长。2012年,何丹被公司任命为电气班长,2014年,因工作成绩突出,他再次被晋升为公司电气副主管。2016年6月,何丹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评为“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
  3年间,他拥有署名专利6项
  “如果我只选择做一名普通的电工,一辈子可能碌碌无为,这不是我想要的,运用电气技术创造价值,人生才更有意义!”何丹说干就干,自从担任公司电气创新攻关小组副组长后,他开始钻研电气新技术,共参与了上百项技改工作。
  2010年至2013年的3年间,何丹在发明专利方面展现出自己的天赋,先后拥有署名专利6项,其中3项为发明专利。谈起攻克这些专利的过程,何丹笑称有苦也有乐,其中遇到过多次失败和不被理解,但他都坚持了下来。
  “要想在技术方面有所创新,离不开多次实验,不被理解是必然的。”何丹说,由于纺织车间设备都是24小时运转,进行技术改正必须停止设备运行并反复多次实验,这样难免影响到一些同事的工作效率,“有时别人看我改了多次没成功劝我放弃,我还是咬紧牙坚持了下来!”
  在何丹的发明专利中,有一项名为“粗纱车的精准定长方法和系统”。长期以来,纺织行业的粗纱落纱长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且难以控制,造成纱的段与段、台与台之间存在的差异少则几米,多则五六十米甚至更多,落纱出现差异需要人工纠正,还降低了产品制成率。针对这种现象,何丹跟公司攻关小组的同事进行多次实验,最终成功实现粗纱精确定长改造,提升产品制成率0.8%,同时每月节省用工费用6000元,每吨纱每月节约用电2000度。何丹还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通过编程设计的生产线自动供棉系统,为企业节约30万元改造费用。
  此外,何丹还对车间的照明、空调、空压机等节能系统进行全面分析和改造,通过加装变频器后的空调系统,每年可减少用电60万度。同时,使车间湿度和温度控制更加精准,每年产生经济效益约40万元,“3项发明专利加起来,每年产生的效益应该上百万元,通过发明创造价值,我感觉很有意义。”何丹自豪地说。
  最大的愿望:跟孩子在一起生活
  工作之余,何丹喜欢打篮球、打羽毛球等运动。由于工作的原因,何丹的印象里没有过周末的概念,“公司平时每周休假一天,我一般选择连休,比如一次接连休三四天,只要休息,我都会跟爱人回老家看自己的小孩。”
  “感觉他能吃苦,是值得托付的那种人。”何丹的妻子刘海燕,是广西人,俩人一直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回想起相识的时光,刘海燕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她在纺织车间忙碌,何丹到车间检查设备,俯身趴在地上检查的一瞬间让她怦然心动。随后,俩人开始拍拖,结婚后生有一男一女,“女孩快7岁,男孩也快5岁了,时间过得真快!”
  谈到未来的打算,何丹说暂时没有太长远的考虑。因为生活压力大,何丹跟妻子没有买房,一直住在公司的宿舍里,孩子由在老家的父母照看,“现在最大的愿望,是希望能跟自己的孩子在一起生活。”
  “不管取得什么成绩,工作都会像以前一样,扎扎实实做好。”面对一个个接踵而至的荣誉,何丹显得很平静,他说这些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以后还会继续努力,希望能在技术改造方面有新的突破,“如果有机会,还会参评全国五一劳动模范。”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