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清远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大幕开启,而推进这一改革的现场会选择在清新召开。尽管清新区的街镇未能进入到第一批次的试点,但清新试验的脚步没有停步。迄今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农村综合改革又涌现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改革样本和经验。
清新在响应全市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执行市委七号文的基础上,率先有了自选动作。将改革的触角延伸至农村土地资源、财政涉农资金、涉农服务平台“三个整合”,以推动农业增效、农民福祉增加、农村和谐稳定。在此节点,我们想全面记录、报道清新区农综改的过程,呈现阶段性的探索成果,展望改革的未来方向,既有必要,也为将愈加深入的改革凝聚共识,提供能量。
时近深秋,清新区三坑镇白米埔村榕树村小组的暑气还未散尽。
村小组组长何金杨穿过村口的四棵百年榕树,在入村的拐角处停了下来。一座占地70多平方米的建筑框架结构已搭建,前一日刚往房柱淋下水泥,待干透后就能往二层铺建。2个月后,这里将成为榕树村小组历史上首座文化室,为村民们提供休闲聚会的场所。
一有空闲便到这里来监督工程进度,成了何金杨每日必不可少的“常规动作”。这座文化室将耗资30多万元,是该村村民理事会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大项目”。从筹建、规划、集资到施工,作为理事长的何金杨在其中投入许多心血,他还计划在村里建起篮球场,架起路灯,进行村道硬底化等。
“以前没有人牵头,后来村里很多需要解决的事情都耽误了。”何金杨称,近年来看到周边有些村庄因组建村民理事会,许多村务与公益事业得以解决,致使村庄容貌发生变化。榕树村在去年开始组建理事会,随后商议建设村文化室,不足一年时间便即将落成。
榕树村的变化,是清新区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以来的一个缩影。
2012年11月28日,全市完善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现场会在清新召开,随后拉开全市农综改工作的序幕。随后,清新分“两步走”,先后组建3412个村民理事会,在村民理事会的培育和发展上进行探索和试验。今年,清新各镇建设至少30个村级组织示范点,并选取三坑镇作为全区农村综合改革试点镇,通过“以点带面”、“连片发展”的培育发展模式,在提高各示范点组织化程度的同时,带动周边村庄更好实现自治。
现状:村民理事会发挥“示范效应”
担任了10个月的理事长后,何金杨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过去他虽作为村小组组长,但除了与镇、村下发的一些任务对接外,并没有太多事情,与目前每日奔走监督文化室工程的状态大不一样。在过去,村里唯一的公用建筑是一座古旧粮仓,两年前因为年久失修,成为危房后已拆除,村里每年元旦的聚餐,因为缺乏场所,遭到许多阻碍,却一直没有人牵头建设新的场所。
今年元旦,趁着有些外出的村民回到村里,在白米埔村委会的提议下,榕树村在去年成立的理事会的基础上,在人员上进行充实。随后,成员们经过开会商议,决定在村口建起两层高的文化室,日常为村民提供休闲的地方,节日也有了聚会的场所。
经过预算,建造文化室需要资金30多万元,榕树村今年6月便进行过第一轮集资,筹得资金6万多元,在本月11日又进行第二轮集资,共筹集资金超过12万元。“全村才140多人,能集到那么多钱不容易。”何金杨说,建造文化室的资金缺口,今后将从每年的集体收入中划出。此外,榕树村理事会还计划将村内的道路硬底化,并修建篮球场等作为村民的休闲场所。
谈起组建理事会的原因,何金杨坦承是受到周边村庄的影响。“以前想修条小路都没办法,一方面是没人组织,另一方面是有些村民不配合。”何金杨称,理事会组建参照做法较为成熟的村庄,选出的成员均为村中较有威望的村民,更能发动村民支持公益事业。
作为全市完善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现场会召开地的亨图村,便是何金杨所指的“做法较为成熟”的村庄。
雏形:建设新农村成立筹备会
亨图村在2013年被评为“广东省宜居示范城镇、宜居示范村庄”,而村文化室一张具有7年历史的旧照片中,却显示出该村的另一番模样:未经修整的村道尘土飞扬,杂草丛生的湖边丢满垃圾。村民伍金生说,当时村民路过村口时脚步匆匆,爱干净的年轻人甚至掩鼻快步走过。
村庄的改变源于2007年。为建设新农村,该村从1300多村民中选举15人作为筹备会成员,具备初步的议事、执事功能。随后几年筹备会历经“议事会”“理事会”两个身份,除了带领村民们改造村容村貌外,还自发制定村规民约,在每家门口置放垃圾桶,聘请村民将垃圾运往镇上处理,村庄容貌得到很大改观。
经过一番整治,村里的卫生条件有了很大改观,往日浑浊不堪、秽气弥漫的池塘变得干净了,筹备会还与承包池塘的村民签订协议,要求除了每年缴纳一定的租金外,还需免费提供4500斤的鱼,每年分三次在村里举办“太公分鱼”,让村民有了聚在一起共享改革成果的机会。
2012年,市主要领导曾多次率队到亨图村调研,随后在该村召开全市完善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现场会,拉开了全市农综改的序幕。在清新,如亨图村一样自发探索成立村级组织的村庄还有许多,调研队伍也在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典型。
发展:理事会参与村务成效明显
亨图村村民理事会副会长伍汝平至今还记得2012年10月10日,市委书记葛长伟在村口的大树下抱着一个村童,与在池塘边乘凉的村民们拉起家常,随后还到村民议事会的办公室、科普室等参观,与布坑村委会、亨图村的干部座谈交流。
当时,亨图村通过各方集资,投入300多万元先后完善硬底化主干道,新建了灯光球场,铺设好水泥巷道,改造了下水道,建起风雨亭、文化活动中心、科普文化室,配套了路灯照明,建好了绿化带、垃圾池和公厕等,130多年前良好规划和卫生的环境,又回到了这座村庄。
另外,亨图村在推进村民自治、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新农村建设方面进行探索,在村中成立了党支部,组建了村民议事会,对村中重大事项实行“村党支部提议、村民议事会商议、家长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初步形成了党支部领导下的乡村治理新机制。
在座谈会上,葛长伟对亨图村组建理事会、议事会这一村民自治形式表示肯定,称此番探索很有价值。在葛长伟看来,以村委会一级作为村民自治单位,由于部分村委会人数众多而难以统一意见,村民自治较难落到实处。亨图村以自然村一级作为村民自治单位,村民同姓同宗,更容易协调处理村民邻里矛盾,村民自治更有效。
一个多月后,清远组织全市各相关部门及各乡镇负责人来到亨图村参观学习,并在清新召开全市完善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现场会,就此拉开清远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序幕。会上葛长伟提到,农民自发创造村民理事会等社会组织,有效地管理社会事务,认为清新通过在村民小组建立村民议事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在化解矛盾、土地流转、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铺开:全区组建3412个理事会自行探索培育模式
在会议中,此时虽未明确要求全面组建理事会,但清新已意识到,理事会作为村小组一级议事、执事的组织,对于农村事务的自治管理有重要作用。进入2013年后,清新便迅速铺开理事会的组建,并制定了详尽的计划,根据各村组织基础的差异,本着“应建尽建”的原则,提出“两步走”的部署。要求在6月前成立全区60%村民理事会。至2013年年底,全区共建立村民小组党支部1612个、村民理事会3412个,建立农村党政综合服务站171个,铺开的进度和覆盖面,均走在全市前列。
在参与此项工作的区委组织部有关领导看来,包括亨图村在内的各座村庄自发探索理事会,便是自行培育和发展的过程。该如何指导理事会在具体事务中发挥作用?成了清新探索农村综合改革的一个方向。
2014年,引导村民理事会找准工作突破口,打造示范点发挥示范作用,成了清新在培育、发展村民理事会的探索方向。在本月9日出台的《清新区关于加大力度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各镇需在今年抓好30个村级组织示范点的建设,并把村级组织的工作重点引导到发展农村经济和建设美丽乡村,发挥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推进村级组织的建设。
带动:连片发展营造“示范效应”
榕树村所受到的影响和改变,只是清新农村综合改革过程中,理事会培育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清新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示范镇的三坑镇,被寄予全面
探索“三个重心下移”“三个整合”“三个载体”建设的厚望。对于通过连片发展,以点带面营造“示范效应”,已有了构想。
“从最有基础的布坑村开始,与相邻的崩坑、湴崀连成一条线打造。”11日上午,三坑镇党委书记温俭良在该镇的地形图前,道出该镇连片发展村级组织示范点的蓝图。今年,三坑镇选出42个村小组作为村级组织示范点,其中重点打造布坑、崩坑、湴崀3个村委下辖的10个村小组。
在温俭良看来,该镇的村民理事会,下一步关键要真正发挥作用,提高村民组织化程度。于是,该镇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布坑村,结合相邻两村,希望通过连片发展,结合由香港新世界集团投资约80亿元在三坑温泉运动休闲小镇中开发建设的镇中镇的“新世界清新温泉小镇”项目的规划发展,营造示范效应,最终能够以点带面发展。
今后这10个村民理事会的培育和发展,温俭良称首先将引导这些村建立、完善村民理事会议事、办事的机制和规程,尤其是架构和村规民约。“让理事会的各项操作有规程可依,才更加规范。”温俭良称,机制和规程搭建后,将根据各个村的特点,重点发展村民理事会的某些功能。如崩坑村的土地条件较好,将重点探索土地流转,带动村民发家致富,而其他有些村庄的切入点则分别放在清洁卫生、村容村貌上。“有了成效后,理事会就比较有威信,为今后发展农村经济打好基础。”温俭良坦言,各个功能若要同步进行有所难度,分步走更切合当地的实际。
除了在内部培育理事会外,为周边树立示范效应外,三坑镇还决定拿出40~50万元作为镇级奖补资金,对能够真正发挥成效的村民理事会予以奖补,今后还将积极向上级申请相关资金,使理事会更好发挥效用。
温俭良称,未来将根据各村发展速度,逐年追加投入,计划通过三年的时间内使连片发展的成效初显。
■链接
高端会议技巧走进农村基层
在纳入连片发展的10个村小组中,湴崀村先锋村小组被温俭良寄予厚望。先锋村作为省定贫困村之一,近年来也在探索美丽乡村等方面建设。目前,该村已筹集近20万元资金,结合市扶贫单位50%的配套资金,将筹得约30万元。“整个项目需要40万元左右,再加一点就够了。”而该村正在试验的“罗伯特议事法则”,则是当地在培育和发展理事会方面的又一试验。
11日,先锋村村口一所民居前,由村理事会张贴的红纸公告。公告上将该村需要建设的9项村务具体罗列,每条道路的长度和宽度都加以标注,让人一目了然。该村理事会成员马国荣称,这是“罗伯特议事法则”引入该村后,村民们的民主意识有所提升,各项民事工作也更加细致。
马国荣称,该村理事会组建后,也常组织成员们对村务进行讨论,但过去往往因为一些细节问题,吵得不可开交,有时甚至偏离了话题。今年8月,一群外来人走进了先锋村,改变了这一局面。
这群外来人由袁天鹏带领。袁天鹏是《罗伯特议事规则》第十版汉语版的译著者,从2007年起帮助企业、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教育和科研机构、农村组织等制定章程、完善架构、建立议事规则、培养议事能力和规则意识。而罗伯特议事规则在1876年问世,起源于美国国会议事规则,讲究保持与会各方的平衡,并通过辩论、修订作出最终的决策,适合民间、社团等平民机构的会议。
经过逐户走访,袁天鹏渐渐对先锋村的情况有所了解,根据当地情况,他将罗伯特仪式规则简化成13条细则,简称“萝卜13条”。三个月来,袁天鹏先后4次来到先锋村。在他看来,在当地理事会推行罗伯特议事规则,有助于减少会议的“火药味”,提高开会效率,并让参会人员更加民主。“今年年底要形成一个正式的规则,希望能够给其他理事会提供借鉴。”
■数说
已建立村民理事会3412个
进入2013年,清新便迅速铺开理事会的组建,并制定了详尽的计划,根据各村组织基础的差异,本着“应建尽建”的原则,提出“两步走”的部署。要求在6月前成立全区60%村民理事会。至2013年年底,全区共建立村民小组党支部1612个、村民理事会3412个,建立农村党政综合服务站171个,铺开的进度和覆盖面,均走在全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