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远库 > 新闻报道

清新培育村民理事会示范点 探索多种模式盘活农村经济

2014-10-27 10:44:57 来源:清远日报

        杨珊戴着素色的工帽坐在流水线前,拿起一个插头仔细检查,发现有问题后拣出来,随即又拿起下一个零件……10月16日下午,这一幕出现在清新禾云镇西社村毛仕居村小组。流水作业持续到下班时间,杨珊与工友们走出厂门,回到距离工厂5分钟路程的家,见到了自己的两个孩子。
  过去几年,杨珊深受一个问题困扰:该留在家照顾长辈与孩子?还是外出务工为家庭分担经济压力?经过与家人的商量,杨珊选择了前者,而此前一家6口人的生活开支全部来源于丈夫,只能精打细算过日子。
  去年5月毛仕居村民理事会成立后,理事会成员积极引进来料加工企业,使近200位村民“足不出村”便能务工挣钱,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发家致富。杨珊一家经济压力的焦虑,也因此消除。
  自2013年以来,清新先后成立3412个村民理事会,其中不少理事会在带领农民发家致富上探索试验并发挥作用。2013年该区农民人均收入从前一年的8649元跃升至9852元,预计今年将达10995元。此外,在社会效益方面,还解决了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
  目前,除了如毛仕居村小组引进外来企业,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增收的模式外,还从整合土地资源、引导劳务输出、引进农业企业等方面进行探索,让集体、农户经济效益都能得到增收。今年清新还在每个镇重点培育30个规范运作的村民理事会作为示范点,以点带面,示范推动全区各村的发展。其中,让村民理事会在带领村民自我发展、致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便是这些示范村的一个探索方向。
困局
村民务工和照顾家庭难两全

  “以前在家,女儿想要买件新衣服,都不舍得,挺心酸的。”杨珊从流水线走下,谈起过去几年的困窘,有些唏嘘。4年前她与丈夫迎来第一个孩子后,由于父母都已60多岁,她只能留在家里照顾老人孩子。丈夫在外从事假山行业,收入也并不大稳定,杨珊心里焦急却帮不上忙。
  如此状况不仅杨珊一家,毛仕居村近50户村民中,超过三分之二是留守家庭,且大部分家庭的主要经济压力抗在一个人身上。对此,清新石潭镇南楼村寨背岗村小组的陈金清也深有体会,在2013年之前,他在外打工漂泊了10年。
  2003年时,陈金清一家只靠种田为生,一家7口耕着3亩多地,年收稻谷3000多斤,全家收入不足4000元,而3个孩子的学杂费就需近2000元。“很少有吃肉的时候,吃的主要是自己种的菜。”无奈之下,陈金清外出打工,留下老婆在家看孩子。
  陈金清外出干的是搬运工,工资虽然不算高,但比留在村里好多了。一个人开支不多,发了工资基本都寄回家里。家里窘迫的经济条件逐渐得到缓解。“一个人冷冷清清的,尤其是过节的时候。”陈金清称,当时假期不多,也舍不得路费,只在过年时回家一趟;每年回家准备离开时,孩子们总哭闹着,即便是上了车,孩子们还追着车跑。“很想留在家里,可是留在家里没有出路啊。”
  毛仕居村和寨背岗村的凋敝情况,是目前清新农村现状的一个缩影。为减轻经济压力,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造成“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严重,平时学校召开家长会都是老人参加居多,赚钱和照顾家庭难以兼顾等矛盾亟待解决。
引资
盘活土地引进企业让劳力回流

  去年5月,隶属于西社村的毛仕居村小组成立了理事会。该如何改变村内年轻劳力大量外出,农村凋敝的景象?成了理事会成员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这时,西社村委会主任、毛仕居村理事会理事黄天强的侄子告诉他,他所在的豪特电器公司正在找地方设立分厂,进行来料加工。随后,村民理事会成员们带上村民代表,前往东莞与该公司进行商谈,最终以村集体名义盘活村闲置土地约5亩,为公司投资的生产线,成为西门子电器手工装配电子配件。
  去年10月,该生产线正式动工建设,2个月后建成并开始运营,除了在毛仕居村小组招聘了10多名村民外,还在西社村下辖的各村小组招录200多人,工资收入人均2500元左右。杨珊成了该厂的第一批工人。
  黄水星和林显媚夫妇是被工厂从深圳吸引回来的。以前,他俩在深圳租赁了两个档口卖手机,孩子放在家里给老人看带,两公婆每个月都要回来看孩子,路上的花销就要五六百。黄水星给自己算了笔账:每个月虽然能带来近6000元的收入,但是除了房子租金及生活费用外,每个月能存下来的不足一半,还要经常回清新,算起来基本没有结余的钱。如今,黄水星夫妇回到村里上班,两人每个月工资各有三千多,基本没有大的开支,还能与年迈的父母和正在成长的孩子生活在一起。
  目前,已在生产线上工作的村民已有150多人,还有50多人正在东莞总公司培训,很快也能回到村中,实现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也解决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空心村”遗留的众多问题。厂长张志刚说起,厂里还计划再增两条生产线,届时将再次带动近百人在村里就业。
发包
整合土地集中发包引导村民种养

  去年2月,陈金清回家过春节时,从老村主任陈带财口中得知村里即将成立村民理事会,带动村民发包山林种植果树。他与家人经过盘算,决定留在村里。
  经过村民商议,一个月后村民理事会正式成立。随即,村民理事会决定将村里的荒地集中起来统一发包。陈金清此时已是村民理事会成员,他首先承包了80亩火龙果。
  一年以来,陈金清的火龙果长势良好,明年5月将开始收获。他与9个农户成立了“雨顺”种植专业合作社,为火龙果的销售先找好出路。他计划着等收成不错时,把已外出的3个孩子都喊回村里种火龙果。
  尝到甜头的不止是承包了土地的“大户”。在村民理事会的带动下,村里其他散户也跟着种植,有三户和陈观兴一样种香瓜的,今年合计已经增收十多万。也有村民表示,等陈金清的火龙果成功上市后,自己也要试着种种。
  “成不成都好,自己先做,自己做成功了还能带带别人。”作为村民理事会成员,陈金清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经验,带动整座村庄致富。
  清新区委农办负责人称,土地整合发包的模式中,村民理事会成员发挥带头、协调和桥梁作用,整合农村土地资源,让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在村内自我发展或引入种养业,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出租
集中出租土地村民种田拿工资

  除了务工、承包山林外,毛仕居村小组的村民温信国的生活,还体现了村民理事会带领村民致富的另一种模式。
  在2012年以前,温信国在家种植两亩多的水稻,一年下来每亩能收入1000多块钱。2012年,在当时村主任与各“房头”的商议下,将村集体100多亩耕地以每亩600元的价格发包给了清远穗源农业有限公司种植有机水稻。以前这些山地是分散出租,收益并不大,村民理事会将其收回来,提高租金租出去,收入也提高了两倍。该公司还需优先聘请当地村民进行耕作,工资约2000元。
  包括温信国在内,在该公司耕作的村民如今有10多个,耙田、收谷、插秧等已经实现了机械化,村民主要的工作是施肥、除草、除虫,每天工作8小时,按时上下班。
  “有了村民理事会,现在村里也不像以前那么散了,遇到事情有人出面组织协调,事情也好办了。”温信国说,毛仕居村里四五十岁的人很多都是老一批的大学生,思想比较开放,因此理事会成立的时候没遇到什么阻碍,而现在,尝到了甜头的村民对村民理事会是更加认可。今年6.20洪涝灾害中,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无法投入救灾的情况下,温信国利用自身的农业机械参与救灾,转移群众,受到党委政府和群众的好评。如今,温信国计划整合周边的农业机械,成立农机合作社,开展农业服务。
  清新区委农办负责人称,在农村经济壮大的过程中,村民理事会把服务群众作为己任,想方设法发展农村经济,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激发村民改变贫困落后现状的强烈愿望,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解决困难。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